手機將我們的任務拆解得更加繁雜,使得處理任務需要的注意力也被分裂成無數碎片。

手機正在鈍化我們對情感的理解力

當我們心不在焉時,容易忽略他人言語中隱藏的情緒或言外之意,而這種注意力渙散不只會影響與他人的互動,也會阻礙我們對自己的理解。

特克(Sherry Turkle,麻省理工學院科技社會研究教授)認為,如果我們持續依賴網路,藉由「連線」與「分享」來掩蓋焦慮,將會越來越難細膩的感知及深入探索他人與自己的情感跟感受。

某項研究比較了經常使用手機與較少使用手機的人,發現「隨時在線」會對情感的理解造成不良影響。特克的說法是:「經常使用社群媒體的人,不僅難以解讀別人的情緒,甚至無法掌握自己的情緒」。

我們使用手機的頻率,已經遠遠超過「一天用3次,每次幾分鐘」這種田園詩般的純樸境界。不只使用時間長,次數也很頻繁,不斷接受各種應用程式與社群網站帶來無止盡的刺激與互動。

這種習慣,實際上正在削弱我們判讀他人情緒及心理狀態的能力,也使我們逃避面對自己,扼殺了自己的情緒與感受。

有人提出「數位極簡主義」(Digital Minimalism)跟「數位排毒」(Digital Detox)這些概念,主張「刪除社群帳號」、「限制使用社群」,但這樣的討論未免太過簡化。

公共政策學家克里斯.貝爾(Chris Bail)的《打破社交媒體稜鏡》(Breaking the Social Media Prism)是我在2022年讀過最有趣的書,希望大家都能找來看。而這本書的第七章「我該註銷自己的帳號嗎?」十分有意思。

書中提到,一群社會科學家找來3000名18歲以上、每天使用臉書超過15分鐘的美國人,讓他們暫停帳號1個月,並嚴格監控,確認他們沒有在此期間恢復帳號,同時調查他們的心理狀態變化。結果顯示,參加者在停用帳號後感覺更快樂,其他方面也顯現出正面的效果。

嗯,真是個好現象,但接下來才是重點。這些收取酬金並停用臉書帳號的受試者,在為期1個月的實驗結束後,情形又是如何?據說,有百分之95的人在100天內重新回歸臉書。

真有意思。不過,你也認為這是意料之內的情況吧?就連我也會想要重啟帳號。

此外,在2018年到2019年,臉書因行為定向廣告與數據運用等資料濫用疑慮,引發美國年輕人響應刪除臉書運動。但是另一項調查指出,大多數人只是轉移到其他社群平台(Instagram、Snapchat或TikTok等)罷了。

即使脫離社群網站有很多好處,大多數人仍然無法捨棄帳號、離開社群媒體與數位裝置。我們必須以此為前提來思考這類問題,否則任何討論都毫無幫助。

而我認為,「我們無法擺脫社群媒體與網路」這一點,正是手機時代哲學的難題,也凸顯了思考手機相關議題的重要性。

如何避免扼殺重要的感受?

如果不希望自己有顆「空洞的心」,就必須避免「扼殺重要的感受」,並接受「沉痛的情緒」。為此,我們需要孤獨,也因此需要孤立。

但是,所謂「不扼殺重要的感受」到底是什麼意思?

我無法否認這包含我的個人喜好,不過我認為在思考這個主題時,可以參考李小龍主演的電影《龍爭虎鬥》(1073)。

「不要想,去感覺!」(Don’t think,feel!)這句名言就是出自本片,許多人聽過這句台詞,卻沒有看過這部電影,因此這句話經常被誤解為「別胡思亂想,直接行動」、「做就對了」這類的意思。

我碰巧看過這部片,以現代的娛樂水準來看,劇情或許並不出色;不過,「不要想,去感覺!」這句台詞的出現,其實藏有比上述那些單純解釋更加豐富的語境與意涵。

要理解這句話,首先要注意它的前一句台詞:「我們需要的是情感的內涵。」(We need emotional content.)情感的內涵到底是什麼?為了掌握它的含意,我們來看看具體的電影劇情。

故事中,主角李小龍正在與人談笑時,一個看似是徒弟的男孩前來找他進行訓練。離席後,李小龍對這名徒弟說「踢我」,但對方的踢技顯得軟弱無力。

「那算什麼,表演嗎? 我們需要情感的內涵。」(What was that, an exhibition? We need emotional content.)

這是從英文直譯的台詞。李小龍認為徒弟的動作「缺乏情感的內涵」,動作中沒有「感覺」而顯得空洞。

徒弟一臉不悅的應要求再次踢腿,這次李小龍告訴他:「我說的是『情感的內涵』,不是憤怒。」(I said‘emotional content’, not anger.)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李小龍指的並不是某一種具體的情緒,而是內在深處蠢蠢欲動、難以言喻又無法捉摸的感受。

那麼,既然不是憤怒這種具體的情緒,他要的是什麼?這個問題依舊令人摸不著頭緒:所謂「情感的內涵」的到底是什麼?

「不要想,去感覺!」的真正含義

別受限於個別情感,而是要與「情感的內涵」同在。徒弟接受這樣的提醒後,再次踢腿,這次他踢得十分俐落,似乎已掌握到師父話中的某些要點。

李小龍相當讚許他這次的表現,問他:「就是這樣!你覺得如何?」(That’s it! How did it feel to you?)

「讓我想想⋯⋯」(Let me think……)

「不要想,去感覺!」(Don’t think, feel!)

經典台詞終於登場了。「不要想,去感覺!」這句台詞經過層層鋪陳後才出現,安排非常巧妙,讓我依序解說。

從前面的劇情脈絡來解讀,「去感覺」(feel)強調的是與情感內涵同在的重要性,而「想」(think)則是一種忽視這些情緒伴隨而來的心理變化,心靈趨於僵化的姿態。也就是輕易下定論,並停止繼續思考與觀察的心態。

回顧我們平常的「思考」模式,就會發現,在我們覺得「懂了」後,總是有些細微的感受悄悄溢出我們理解範圍的邊界。或許,我們該「去感覺」的就是這些細節。

在我看來,「情感的內涵」(=感覺)也可以說是「抓住情緒的尾巴」。

這是指,當發生某些細微的變化或期待落空時,那些無法概括為單一想法或單純觀點的感覺,會像霧靄一樣瀰漫開來。你以為自己「懂了」,其實仍遺漏了些什麼。「情緒的尾巴」指的就是這種煩悶的感覺。

李小龍所說的正是:當察覺到從思考與理解邊界滲出的感覺時,千萬別放過,趕緊一把抓住它。

不要停留在眼前的理解(也就是自己已知的範圍),而應該留意那些滲出的細微感受,這也呼應了我們前面的討論。簡單來說,「不要想,去感覺!」的真正的含意就是:「別以為光靠自己思考,事情就結束了!」

*本文摘自野人出版《手機時代的孤獨哲學

書籍簡介

《手機時代的孤獨哲學》

作者:谷川嘉浩
譯者:陳聖怡
出版社:野人
出版日期:2025/09/03

作者簡介

谷川嘉浩

1990年出生。居住於京都市的哲學家。

京都大學大學院人類・環境學研究科博士後期課程修畢。人類・環境學博士。現任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美術學部設計科特任講師。

雖為哲學家,但活動領域不限於哲學本身。他將個人特質與哲學技能橫向延展,不僅從事媒體論、社會學等跨領域研究與設計實務教學,也經常與企業協作。

著有單著:《鶴見俊輔的語言與倫理:想像力、大眾文化、實用主義》(人文書院)、《信仰與想像力的哲學:約翰・杜威與美國哲學系譜》(勁草書房)。合著作品包括:《讀書會教室》(晶文社)、《輕鬆報告》(人文書院)、《未來設計與哲學》(勁草書房)、《媒體・內容・研究》(NAKANISHIYA出版)、《新世紀福音戰士與哲學》(Open Universe)、《東亞大學的全人教育》(Routledge)等。此外,也翻譯了馬丁・哈馬斯利的《質性社會調查的兩難:赫伯特・布魯默與芝加哥社會學傳統》(勁草書房)。(以上書名均為暫譯)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