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車廂是一個公共空間的縮影。人們在有限的座位、擁擠的通道與安靜的氛圍中互相調整行為,形成一種無需言語卻能彼此理解的默契。這份默契偶爾會出現在海報、廣播與座席標示上,它也會出現在乘客的眼神和姿態裡。
為什麼現今的日本乘客大多自動壓低音量、避免講手機、留意耳機聲音外漏?其實,是不斷演變調整的結果。
從二戰結束後,一直到高度成長期的這段時間,日本的列車車廂也曾經喧鬧、甚至是一個可以喝酒高歌的移動社交場所。
「靜音車廂」是在都會化、通勤人口暴增、車廂密度飆升的脈絡下,被一步步「建造」出來的文化工程。
在擁擠的車廂裡,身體距離幾乎是零,唯一能保留的私人空間是聽覺。於是,「少一點聲音」變成彼此都能受益的休戰協定;它不僅減少感官負荷,也避免在封閉空間裡引發衝突。
企業與公益團體的「禮儀運動」,則持續把集體音量旋鈕往下轉:從海報上的幽默插畫,到廣播裡的禮貌提醒,乃至特定座位附近的更嚴格規範,日本將「不打擾他人」的價值內化成每天都會重複的小行為。
使用科技產品也是一樣。手機開擴音或耳機漏音成了新的「噪音源」,日本迅速調整規範,允許滑手機、打文字訊息、閱讀與工作,不鼓勵擴音與大聲講電話,逐步形成「可靜默使用科技」的共識。這是日本車廂禮節的核心理念:科技無須被排除,但使用方式必須與他人的邊界和平共存。
2021年之後,遠端與混合工作成為常態,商務旅客希望把車上時間視為「可辦公時段」。於是,可通話、可開會的「工作車廂」應運而生。在多數車廂,安靜仍是無形規範;在特定車廂,鍵盤敲擊、壓低音量的討論與短暫通話則被視為可以理解的。
這是公共空間治理的再一次進化,不強求全場用同一把尺,而是讓不同使用情境各得其所。這種分區邏輯帶動了更寬的想像:也許未來會有更明確的「親子友善車廂」,讓照顧者在孩子不可預測的情緒裡得到更多理解;也可能有「社交對話車廂」,服務成團旅客或長途移動的同行者。
反過來說,該靜音的區域,也因為工作聲被適度「隔離」而能維持安靜。
當然,新的秩序也帶來新的溝通成本。對在地乘客而言,旅遊旺季的多國語言交談與大件行李,常讓車廂內的環境更緊繃;對外國旅客而言,日本車廂裡大量未明說的心理規範又顯得抽象。
未來怎麼用更直覺的視覺符號,以及更聰明的空間設計,比如在月台與車內用一致的圖像告訴乘客「哪裡可以講話、哪裡更需要安靜」、「大型行李如何擺放才不擋路」,甚至以色彩與燈號提示環境音量期望值,讓規則不必靠指責來維持,而是靠設計把摩擦降到最低。
日本鐵道「沈默的默契」正在走向一種更有彈性、更可被選擇的共識。社會樣貌持續轉變,列車這座城市縮影,共處方法也要進化,在擁擠中為彼此留下一方呼吸之地。
責任編輯:林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