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到任何一個海外國家生活,除了靠「鈔能力」投資移民以外,最常見的2條路徑,就是留學和工作。而這2條路徑的終極考驗,都是如何取得工作簽證。
薪資決定身分地位
扣除特殊技術工及自雇者以外,新加坡的工作簽證大略可分為EP(Employment Pass)、SP(S Pass)、WP(Work Permit)等類別,它們之間的關鍵差異,在於薪資。
以我所在的金融業為例,45歲以上的銀行業高管,基本上每月基本薪資要超過新幣1萬8千元(約新台幣41萬4000元),才有機會申請EP。若薪資條件未能達標,必須降而申請SP,SP在權利、待遇和限制上,和EP有不少差距。
也因此,在新加坡的海外工作者,只要被問到「你是EP還是SP?」,就像被詢問自己的薪的下限,實在很赤裸。
申請新加坡EP分為2階段: 第一階段:最低薪資門檻(Stage 1) 薪資需達到當地「專業人士」(PMET)該年齡層前1/3的薪資水準。金融業從業者薪資基準從新幣6200元起跳,隨年齡提高,45歲及以上者的最高基準為1萬1800元。 第二階段:Compass積分制(Stage 2) 除需達到Stage 1薪資標準外,還須透過「Compass框架系統」取得足夠分數。Compass採點數制,評分項目包括薪資、學歷等,需要至少40分以上才能通過。 在薪資項目中,必須達到或超過所在產業薪資的65百分位,才可拿下10分。45歲銀行業的65百分位薪資為1萬8469元。 |
學歷也影響工作簽證
而新加坡政府為了留才,會給予新加坡人力部(MoM)公告的 「Top‑tier Institutions」學校畢業生優惠,不但可以在Compass框架中獲得較高的20分(其餘學校僅有10分),EP的薪資門檻也可以稍微調降。
在台灣的大學中,能獲得以上殊榮的,有台灣大學、清華大學及成功大學等3間「頂大」。
假設本來月薪需達到新幣1萬2000元才能申請EP的工作者,若是台、清、成大畢業,薪資門檻可打上約75折,僅需新幣9000元的基本薪資,就可通過EP申請門檻!
無怪乎筆者政大畢業的朋友,在某次聚餐時抱怨:「來到新加坡後,我才體會到關於產業、薪資及學歷的3重歧視!」
新加坡菁英主義滲入生活
申請EP後,就是外籍工作簽證的「最上層」,不但在社會氛圍上隱隱的高人一等,更成功有實質權益上的保障。
舉例來說,對於有志在新加坡長期發展的外籍工作者來說,永居權(Permanent Resident, PR)是不想放棄台灣國籍,但又不用擔心身分問題的最佳選擇。
雖然EP與SP都可以申請PR ,但就實證上來說,鮮少聽聞SP申請PR成功的案例,這與新加坡政府的菁英主義高度相關:成為PR等於是半個新加坡人,新加坡政府希望吸納的人力,可以是收入較高的族群。
至於WP工作者,除非跟本地人或PR持有者結婚,並且提出特殊申請,否則更是連申請PR的權利都沒有。
這種身分差異甚至延伸到日常生活。申請駕照時,EP持有者無需視力檢測就能線上預約考試,但SP與WP持有者,必須先到現場檢測視力。
我第一年在新加坡工作時,在報考駕照時勾選了視力測驗選項,沒想到卻被監理所工作的大姐糾正:「你不需要視力測驗!」
我問:「可是我是什麼P的Holder ,跟我眼睛好不好,有什麼關係?」大姐抬起頭用半個白眼看著我,不說話,但又彷彿在說:「你去問rule maker啊!」
相較於新加坡政府明確的菁英主義,我認為台灣對待外籍人士相對平等。台灣與新加坡在職場及移民制度上的文化差異,是外來工作者必須克服的「心理障礙」。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林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