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路上被有毒內容觸發的過程中,最邪惡的一個環節就是,用戶光是旁觀,就已經落入圈套

用戶一旦加入互動,很快就會變成這場奇觀的一分子。每一次點擊等同於投票贊成它繼續發展。每一句搞笑的嘲諷、每一筆內幕消息、每一次猛烈抨擊,全都是連鎖反應的一環。旁觀者的怒氣逐漸變成問題的一部分,激起一連串的評斷,而評斷本身又觸發更多評斷。

我把這種不斷擴增的反應稱為「觸發鏈」,意即對觸發點產生的反射式反應。

把觸發鏈畫在互動率圖表上,看起來就像電扶梯。將互動電扶梯放大來看,就能明白爭議性貼文如何藉由觀看者的怒氣迅速擴大。 

(來源:《失控的憤怒機器》/寶鼎)

Facebook研究證實:情緒傳染是使用FB的直接副作用

觸發鏈的歷程有一部分可以從「情緒傳染」的現象來解釋。情緒傳染在心理學來講是指某個個人在行為上的變化,造成他身邊的其他人反射式地出現「相同」情緒的過程。如果看到別人火冒三丈,我們自己往往也會跟著生起氣來。

Facebook於2021年所做的學術研究顯示,情緒傳染是使用他們自家平台的直接副作用,其內部研究人員亞當·卡拉默(Adam D. I. Kramer)就有以下發現:

「用戶張貼情緒性內容進行狀態更新之後,該用戶的朋友張貼評價一致的貼文可能性顯著提高,而且這種效應過了3天之後依然明顯,即便限縮了用戶及其朋友先前的情緒性內容也一樣。 」

起初Facebook都把內部所做的情緒傳染研究結果解讀得很正面,甚至以微微誇耀、類似「大家快來看看!Facebook用戶的貼文把正能量傳給朋友!」這樣的口吻來宣布。 

但是這種研究發現是一把雙面刃。卡拉默在後續一項以約69萬名用戶為對象的研究中發現,在分享人們所看到的各種類型貼文時,其實會因此「改變」用戶的情緒與行為。

平台決定了用戶會看到的內容,光只是挑選特定類型的情緒性貼文(比方說快樂、傷感或生氣的貼文等等),就可以清楚看到Facebook一大群用戶的心情和行為「不知不覺」發生了轉變。

奧弗頓之窗理論:從極端理念推動政策改變

網路興起的最早期階段,惡劣分子就占有一席之地。只要是沒有嚴格社群標準和規範的論壇,它們人氣最高的討論串,就很有可能被試圖煽動的人所把持。

不過,除了這些壞分子之外,網路上還是有很多想支持善行義舉的社運人士。這些人士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希望平常被主流論述吞沒的理念,可以得到注意力。 

1990年代中期,有個小人物創造了一個理論。這位名叫約瑟夫·奧弗頓(Joseph Overton)的自由派政策分析師想要建置一個架構,助推自由派理念一把。他將政治環境想像成一個充滿各種理念的光譜,而光譜的兩端是政治人物完全不想碰觸的最極端理念。

(來源:《失控的憤怒機器》/寶鼎)

以擁槍權這個議題為例,各位可以在光譜尾端發現一個「無法想像」的理念:擁有槍枝是絕對人權,鼓勵大人小孩持有並公開攜帶槍枝。

從這個極端點向中心點移動,依序分別為「激進」(不分年齡任何人應該有權公開攜帶槍枝)、「可接受」(任何人應該有權購買槍枝)、「明智」(18歲以上的人應該有權購買槍枝),到「受歡迎」(18歲以上無犯罪紀錄之特定人士應該有權購買特定種類的槍枝)和「政策」(各州既有的法規),會發現立場的極端程度越來越低。

奧弗頓認為,如果希望有所改變,即移動位在政策上的窗口,自由派社運人士必須先從爭議最極端的邊緣著手,把關於什麼是「正常」的整個對話論述重新架構。

舉例來說,社運人士或組織者先在槍枝管制嚴格的藍州(傾向支持民主黨)大力倡議較為強勢的公開攜槍立法,過一段時間之後,就能說服民眾接受有權持有手槍作為讓步。

先要求高得離譜的價位,最後說不定能拿到中間價位;先向他人陳述無法想像的道德要求,就有機會說服他們退而求其次接受不是那麼極端的要求。

越極端討論度越高,聲量夠大就有機會變主流焦點

這個策略十多年來一直是自由派思想者和社運人士的「邊緣理論」,直到Facebook和社群媒體成為支配人們生活的影響力為止。

自此以後,構框戰術在整個政治光譜的功用就變得顯著許多。組織者可以利用這個理論替他們較為極端的政治理念逐漸提高曝光度,把「各種」主題的辯論對話重新架構——結果真的有了轉變。

最極端的政策理念位在用戶互動率的最高點。使用社群媒體的社運人士先陳述極端理念,用這些理念抓住聚光燈,就可以大幅影響辯論對話的方向。 

(來源:《失控的憤怒機器》/寶鼎)

這就是為什麼幾年前還被視為憤世嫉俗或無法想像的內容,現在卻四處可見的原因之一。

這種內容在當今的社群媒體生態體系裡得到更多流量,記者也會特別關注這些能捕捉流量的趨勢。當這些理念、挑釁和憤慨情緒在社群媒體上的聲量夠大時,就能成為主流媒體報導的內容。

拜社群媒體所賜,輿論之窗破裂成無數的極端論點。許多位處邊緣的政治觀點如今得到過多能見度,守在意識形態光譜各個立場的社運人士,現在都學會了如何把激進的觀念送入主流。他們全都破解了善用破裂窗口的方法,讓多數人搞不清楚所謂明智的政策理念實際上應該是什麼模樣。

*本文摘自寶鼎出版《失控的憤怒機器

書籍簡介

《失控的憤怒機器:從同理到對立,社群媒體如何扭曲人心》

作者:托比亞斯‧羅斯-史塔克威爾(Tobias Rose-Stockwell)
譯者:溫力秦
出版社:寶鼎
出版日期:2025/06/05

作者簡介

托比亞斯‧羅斯-史塔克威爾(Tobias Rose- Stockwell)

一位作家、網路設計師和媒體研究員,其作品曾刊載於《大西洋》(The Atlantic)雜誌、《連線》(WIRED)雜誌、NPR(全國公共廣播電台)、BBC(英國廣播公司)、CNN(有線電視新聞網)等眾多主流媒體。他的研究成果被運用在多項重大干預措施的制定上,旨在減少主要科技平台上的有害內容和極化現象。

過去他曾在東南亞主持人道專案,致力於柬埔寨內戰後的重建工作,並因此榮獲第十四世達賴喇嘛的表彰。他和他的貓Waffles現居於紐約。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