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數企業裡,「當責」幾乎成了管理顯學。從高層到基層,人人都在談責任、強調承擔。然而現實卻是:口號喊得震天響,組織問題依舊反覆出現,效率不增反減。

根本原因在於,許多公司推動「當責」時,只強調心態(mindset),卻忽略了員工最核心的缺陷——系統化的解題能力。當員工被要求「要負責」,卻無力真正解決問題時,最後只好選擇「攤手不當責」。

近年在企業轉型的浪潮下,許多公司高層都面臨同一個核心痛點:問題不斷重複,解法卻流於表面,組織效能遲遲無法突破。

為什麼企業需要「當責文化」?

在不少組織裡,員工習慣等待指令,被動處理問題,甚至遇到挫折時推諉責任。這些行為表面上不會立即癱瘓公司,但長期累積下來,會讓組織陷入「低效循環」:

  • 問題反覆發生、難以累積經驗。
  • 員工對決策缺乏參與感,士氣下滑。
  • 主管疲於救火,卻始終無法找到核心原因。

當責文化則強調「每個人都是問題解決者,也是成果承擔者」,具體表現在4個面向:

1.協作分享,主動解題

員工不藏私、不等指令,樂於分享知識與資源,視團隊成功為共同榮耀。遇到困難時,大家會主動協助,形成互助互信的氛圍。

2.暢通溝通,彼此尊重

雙向對話取代單向命令,員工參與決策並理解公司的方向,意見被尊重時,投入度與參與感自然提升。

3.賦權信任,承擔後果

企業給予自主權並信任員工完成工作,員工因而主動承擔責任,對結果負責,從錯誤中學習並持續改進。

4.目標一致,自我驅動

公司、團隊與個人目標緊密連結,員工清楚願景與價值觀,將工作成果視為個人成就,凝聚力與敬業度提升,也帶動組織整體績效。

這樣的文化,正是企業能否進入「高效、敬業、持續成長」狀態的分水嶺。

為什麼「當責口號」喊不動?

許多企業推動「當責文化」時,往往只停留在心態倡議(mindset),卻忽略了更根本的問題:員工若缺乏系統性的解題能力,光是再三強調「要當責」,也只會流於形式。當員工面對棘手挑戰卻無從下手時,「攤手不當責」反而成了唯一選項。

因此,真正能落地的當責文化,必須同時搭配一套可操作的解題方法,讓員工不只是被要求「負責」,而是有能力「把問題解決」。這正是企業導入PRA模型的關鍵原因:讓每一位同仁都能以一種簡單、有效、可複製的方式處理問題,並逐漸形成組織的共同語言。

為什麼問題總是重複?

多數人解題的慣性是:「看到問題 (P)→立刻採取行動(A)」。這種方式雖快,但往往忽略了背後的根本原因(R)。結果就是:問題暫時被壓下,但過一段時間又捲土重來,組織陷入「救火循環」。

這種思維下,問題處理變成最遠的路徑——效率低落、經驗無法沉澱,每次都像在從零開始。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線性思維,不僅浪費資源,更讓團隊陷入挫折感,只能放任問題留在原地,迫於無奈敷衍客戶或老闆。 

表面上看似問題已被處理(但不一定真正解決),實際上往往需要來回多次,或反覆發生,形成「問題→行動」的長路徑。同時,難以累積經驗,每次出現問題(可能還是同一個)都得從頭再來。 

PRA模型:讓組織有共同的解題語言

PRA Model正是針對這個痛點提出的框架。它看似簡單,卻能顛覆組織解題效率:

Problem(P):釐清問題

遇到問題時,先區分議題與問題,以問題為核心聚焦工作重點,例如:問題重要性、需找哪些同仁協助、如何清楚描述問題。

Root Cause(R):找出真因

深入分析因果鏈,透過數據與證據確認核心成因,避免經驗主義偏差。以真因為核心,思考如何收集佐證、如何擴大影響力,避免頭痛醫頭的線性思維,並累積經驗。

Action(A):落實行動

以行動為核心,落實對策,思考永久性方案、驗證效果與設計預防再發生的機制,使解決方案可複製、可沉澱。

PRA教你不要只處理眼前問題(P),而是找出背後根本原因(R),並執行有效行動(A),讓每次努力更有價值,經驗能累積。

這種循環思考模式能幫助主管與員工建立全面的問題解決能力,避免「見樹不見林」。搭配對話式與圖像化工具,不只是學流程,更能用共同語言討論問題。對跨部門協作尤其關鍵,大幅減少各說各話的盲點。

有主管回饋:「過去我們只想單一解法,現在學會先問『真正的問題在哪裡?』再設計對策,思維完全不同。」 唯有文化與方法並行,企業才能擺脫「問題重複發生、效率流失」的惡性循環。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