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企業導入OGSM工具*時,最常被討論、也最關鍵的問題是:關於策略的具體「行動方案」,到底該放在哪個位置,才能發揮最大的價值?

*編按:OGSM分別為最終目的(Objective)、具體目標(Goal)、策略(Strategy)和檢核(Measure)。

「彭老師,我們是把行動計畫放在M(檢核)裡面,這有什麼問題嗎?」一位研發主管提出了許多企業共同的疑問。

這就像一支球隊的目標是「贏得年度總冠軍」,但若是教練設定球員的M(檢核),同時包含「個人數據」和「贏球戰術」,球員們的注意力,會不會更容易被那些看得見、能快速達成的個人數據所吸引,而忽略了更複雜、更需要團隊合作的贏球戰術呢?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在OGSM工具上增加T(Tactic,戰術),便能做出極其關鍵的調整。T在這裡,扮演了一個承上啟下的「橋樑」角色。

這個小的改變,能幫助企業上下清楚的看到,我們的策略(S)是什麼,為了策略要執行哪些戰術(T),然後才用檢核(M)來追蹤進展與目標(G)的達成情況。

這時,一位資深的研發主管,卻提出了一個更大的問題:「彭老師,就算我們現在有了具體的行動,但如果高層的策略,在傳達到我們部門時就已經走樣了,那做的再多也沒用啊!」他說的完全沒錯。如果策略在傳遞的過程中就「失真」了,那再完美的行動計畫也是枉然。

這就帶出第二帖藥方,「層級傳遞」是將公司最高層的策略計畫,逐級分解並傳達至各個業務單元、職能部門的過程。這是實現組織上下對齊的關鍵機制,但同時,也是策略意圖最容易被扭曲和稀釋的環節。 

傳統的「目標傳遞」:為何只給數字,不給地圖?

我提出一個例子,假設總公司的目標(G)是「年度營收增長20%」。這個數字往下傳,就變成了銷售部門的目的(O)。

「這會發生什麼事?」我問台下的主管們。

一位銷售主管苦笑著說:「這會讓我們壓力很大,而且很茫然。我們會開始猜:『老闆到底是要我們降價促銷?還是去開發新客戶?或是改推銷高毛利的產品?』」

這就是問題所在。這只會給團隊一個冰冷的「數字目標」,卻沒有給他們達成目標所需要的「策略地圖」。團隊只知道要做什麼,卻不清楚為何如此做,以及高層選擇的策略是什麼。

因為缺乏總部的策略指引,每個部門只好自己創造策略,結果就是各吹各的調,跟公司的大方向越差越遠。

OGSTM傳遞「策略選擇」,而非「數字目標」

接著,我向那家科技公司的團隊介紹OGSTM的傳遞邏輯:把上一層級的策略(S),變成下一層級的目的(O)。

我再次引導他們思考另一個情境:假設總公司的策略(S)是「透過推出新產品來搶佔市場」。這個完整的「策略選擇」往下傳,就變成研發部門和市場部門共同的使命,也就是他們的目的(O)。

研發團隊的目的不再是盲目的追逐一個與他們看似無關的市佔率,而是非常清晰的聚焦於「成功開發並推出產品」。同樣的,市場團隊也知道,他們所有的行銷活動,都必須圍繞著「讓產品成功打入市場」這個核心來展開。

有了這個明確的策略指引,團隊就有了清晰的方向感。他們能在這個基礎上,充滿主動性的去定義達成該目的所需要的目標(G)、戰術(T)和檢核(M),確保所有人同心協力,朝著同一個方向前進。

從下命力到授權,看懂管理思維的轉變

為了讓研發團隊更深刻體會這2種邏輯的差異,我在白板上畫出這張比較圖,團隊成員看了都恍然大悟:

組織層級 傳統OGSM傳遞(接收到的資訊) 團隊面臨的模糊性 OGSTM的策略傳遞(接收到的資訊) 團隊獲得的清晰度
L1:公司總部 目標(G):全球市佔率提升5%。 總部制定了策略,但未向下傳遞。 策略(S):透過推出創新產品X來搶佔市場。 總部制定清晰的策略方向。
L2:研發部門 目的(O):市佔率提升5%。 方向不明確,如何幫助提升市佔率? 目的(O):成功開發並推出創新產品X。 投入所有資源和決策,把產品X做出來。
L3:產品X開發團隊 目的(O):市佔率提升5%。 到底該優先開發哪個功能? 目的(O):確保產品X的核心功能A在第一季完成。 第一季完成功能A。可以此制定詳細的目標(G)、戰術(T)和檢核指標(M)。
圖表製作者:彭建文

我向他們總結,這2種工具背後反映了截然不同的管理哲學。

傳統的「目標傳遞」,本質上是一種「命令與控制」;而OGSTM的「策略傳遞」,則是一種「策略責任的授權與委派」。

它將下級單位視為實現總體策略的合作夥伴,而不是執行數字指標的工具。一個深刻理解其工作背後「策略意圖」的團隊,遠比一個只盯著單一指標的團隊,更有可能做出明智的決策、提出創新的解決方案。

在幫那家科技公司修正框架和流程後,我們已經打通了策略從上到下的任督二脈。這時,還剩下最後、也最關鍵的一哩路:「如何讓所有部門的人,真正齊心協力的動起來?」

光有好的框架和流程還不夠,還需要一套能凝聚共識、激發對話的導入模式。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