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我去看了《F1電影》,深受感動。這部電影不是單純的賽車片,而是一位老賽車手東山再起的故事,對我這樣上了年紀的人頗有啟發。

布萊德·彼特(Brad Pitt)在片中扮演的角色,與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在《捍衛戰士:獨行俠》中的角色十分類似,2人都是試圖振作的沙場老將,與新手產生許多互動。

2位演員在各自電影中都展現才華洋溢但桀驁不馴的特質,年輕時因事故被冷落、懷才不遇,直到有人再次給予他們機會。他們展現出歷盡風霜、充滿智慧的老鳥風範,與年輕新秀的熱血沸騰、蠻橫硬幹形成對比。

0.1秒的誤差決定勝敗,如同台積電靠團隊合作產出高良率晶片

F1方程式賽車非常強調團隊合作,車隊要獲勝,需要賽車手、技師與工程師密切配合,0.1秒的誤差就可能導致勝敗逆轉。

從這個角度來看,F1與台積電非常類似。台積電之所以如此成功,不是張忠謀一人的功勞,而是領導者、技術、製造團隊同心協力、合作無間,才能產出高良率的奈米晶片。

(延伸閱讀:一個製程良率差0.1%,最終成本差1億!一篇看懂為什麼台積電模式難以超越

策略攸關勝敗,企業經營須勇於創新

F1要獲勝,不能單靠車子性能及賽車手技術,「策略」運用同樣重要。首先是「換胎」策略,每場賽事需要進入維修站換胎2到3次,必須決定換胎時機和次數。此外,「超車」策略也非常關鍵,賽程中必須判斷在哪個彎道超車,稍有不慎就可能撞車。

這種策略思維很類似企業經營。當環境發生巨變時,只有那些善於判斷節奏、勇於布局的企業,才有機會在別人遲疑時抓住機會,實現彎道超車、後來居上。

本片給我的另一個啟發是「設計」的重要性。片中布萊德·彼特建議技術總監重新設計車體,提升彎道控制與近身對抗性能,這項設計最初飽受質疑,最後卻證明是翻轉表現的關鍵。

企業經營必須勇於打破既有邏輯,不斷重新設計流程、重構價值鏈,才能創造引領市場的變革力量。

你的選擇決定你能變成誰,台灣產業永遠不要灰心

本片講述的故事並非天方夜譚,現實中確實存在這樣的車隊。2005年紅牛進軍F1,透過收購捷豹車隊起步。儘管初期進展緩慢,但憑著技術總監Adrian Newey的設計天賦與團隊建置,在2010~2013年達成連續4年的總冠軍,成為那該代統治者。

《F1電影》給所有「邊緣者」一個啟示:你的位置不決定你是誰,你的選擇才決定你能變成誰。哪怕你從最後一排起跑,只要方法正確、信念堅定,仍有機會站上頒獎台。

台灣許多產業遠遠落後其他國家,如電動車、無人機、機器人等,但《F1電影》教導我們:永遠不要灰心,努力尋找方法,終有機會反敗為勝!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