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阪商店街的一隅,40坪不到的蔬果小店擠滿了人,高峰時一天能迎來2000多名客人。這是八百鮮的日常。創辦人市原敬久的目標很簡單:讓買菜成為讓人期待的消費體驗,而不只是單純的商品交易。
從店鋪選址、採購、室內動線到員工與客人的應對流程,八百鮮在每一個環節上都做好細節。如今,八百鮮已在大阪、神戶、名古屋等地開出10家店,年營業額突破80億日圓。但他們仍維持只有老店才有的人情味。
八百鮮的成功,建立在逆向採購、現場推薦等策略上。「我做的是生意,不是商業。」市原說,重點不在規模或效率,而在保留溫度。這種堅持在高度標準化、電商普及的2025年看來格外特別。
瑕疵品與非當季的逆向採購法
八百鮮在採購蔬果時,就貫徹「反其道而行」的邏輯。傳統批發市場在凌晨2點最熱鬧,但八百鮮的貨車卻等到天快亮才進場,市場裡剩下批發商不願帶走的剩貨及邊角料。八百鮮看準這個時刻,挑選規格不齊或外觀瑕疵,但品質仍好的便宜貨。
藉由精準的判斷,八百鮮得以用半價買下顆粒不齊的麝香葡萄,提供想品嚐美味的客人;雨季很難賣的整顆西瓜,八百鮮反而增加進貨量,並調整降價幅度,搭配店內分切與代送等服務,將攜帶上的不便,轉化為「今日最划算」的賣點。
另一個關鍵是翻轉「非當季生產」的觀念。大白菜在夏季賣不好,但八百鮮偏偏大量進貨,並且在店內示範烹飪方式。員工把烹調方式解釋清楚,客人的心態自然從「考慮看看」變成「就買這個」。
這項策略也有實績佐證:半顆白菜以108日圓上架,下午2點前售罄,光是白菜,1年就創造3億日圓的銷售額。
提供烹飪建議的銷售模式
八百鮮另一個成功原因,在於把咖哩、燉菜、涼拌菜這些家常菜的食材「組成套餐」,並附上簡短的口味建議與烹飪步驟。客人上門,就能看到今天能擺上餐桌的菜單。
為了建立「一定新鮮」的品牌形象,八百鮮在下午4點半就會大幅降價,目標不是追求剩餘毛利,而是確保當日蔬果能全部賣掉。
此外,八百鮮把蔬果的處理流程擺到店面中,公開削皮、分切、包裝等處理過程,讓客人安心,也更願意購買「今天吃這個」的食材套餐。
除了一般消費者,八百鮮的模式也深受餐廳老闆歡迎。如果有適合的食材,店員不只介紹口感,甚至會和老闆一同討論菜單靈感,讓現場成為小型食材工作坊。
這些措施反映出市原「生意觀」。早年受父親影響,他把生意視為讓人幸福的方法。他曾在市場賣不掉一條魚的挫敗經驗,也讓他體悟:生意不是把商品塞進客人手中,而是將客人帶入生活情境中。
放手給第一線做決策
店裡沒有固定的商品,因為他們相信,真正的定番是每一天客人的口味與心情。從採購、定價、陳列與提案,市原將許多決策交給站在第一線的員工。員工不僅要向消費者學習料理方式、向中盤商詢問蔬果鮮度的秘訣,也得向同事學習說故事的能力。
八百鮮每家店的員工數量比同坪數超市還多。為了確保員工的品質,八百鮮把平均年薪拉到550萬日圓(約新台幣112萬元),店長更超過900萬日圓(約新台幣183萬元)。並固定週日公休,更在黃金周、盂蘭盆節、新年假期都有連休。
他們還經營YouTube,將員工一天的工作拍成影片,讓求職者得以參考。這讓八百鮮每年收到超過500份履歷,形成人才良性循環。
授權給第一線也包含容錯與反省。今天賣得差的蔬果,明天再用新故事包裝。市原說,零售的價值,是靈活的回應每一天的需求。
從長遠看,八百鮮雖然逆向操作,卻順從著人性的需求。用實惠價格與親切的交流,換取客人信任。這也體現出零售業不一定要追求更大的倉庫或更快的物流,一群能在現場說好故事、做對判斷的人也能創下佳績。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