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起來好年輕!」

當我們以為在讚美朋友時,其實也透露出我們對年齡的歧視,認為「年輕」是好的、正面的,而「老」讓人避之惟恐不及。

當我們費盡心思化妝打扮染髮,甚至去做微整形,想辦法讓自己看起來不顯老時,無疑也是在宣告自己有年齡歧視。

或許不能怪我們自己,因為從起床到睡覺,一天有無以計數的廣告轟炸著:XX產品可以讓我們變年輕,OO保健品讓人回春⋯⋯無所不在的年齡歧視,不斷灌輸人們對老的刻板印象。

好奇怪,人們都會老去,但整個社會對長者的歧視卻如此明顯,人們居然在排斥未來的自己?老化不是一個需要治療的疾病,老化也不是一個需要處理的問題,它是每個人必經的歷程。

如何打破社會的刻板印象?

最近在廣播節目訪問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企劃組萬宇馨組長,他們要在台北、台中和高雄舉辦多場「爺奶萬萬說」的脫口秀節目。

我小時候常聽相聲,「魏龍豪吳兆南上台一鞠躬」他們數十個段子反覆聽了十多年,幾乎全都會背了,但是相聲早已不流行,現在大家聽單口喜劇。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以前舉辦過「不老騎士」、「不老電競」,近年來則是邀請銀髮素人演員來講脫口秀,以喜劇方式呈現他們的生命歷程與對議題的見解。目的也是希望能撕下年輕人對長輩的刻板印象,透過這些老人家的口說,顛覆大家的想像——變老脾氣就會差、老人家都愛碎碎念、老了就沒用、只能養生等。

這些熟齡長輩站上舞台宣告:

「我的生活,我定義。」
「你說的老,不是我的老。」
「我不養生,我養笑。」 

忘掉年齡,才能擁有活躍人生 

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有先見之明:「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他形容專心在研究學問時獲得的快樂,不只會忘掉憂愁,甚至還會忘了吃飯,也會忘記自己的年紀。

只要心中有所追尋,就會忘食、忘憂、忘老,而這種追尋不一定只來自於讀書做學問,對於已屆熟齡的人來說,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與永恆的精神世界相連結,或許更能夠達到「不知老之將至」的境界。

這個「不知老之將至」對一個人實質的健康與活力,非常重要。有研究發現,需要整天穿制服的行業,相較同年齡但可以自由選擇穿著的人更不容易生病,精神也比較好。

原因在於不用思考該選擇什麼衣服,才符合自己的年齡與身分,也就不會意識到自己是不是老了,這讓人能在職業生涯能保持一致的活力,始終維持「無齡」的狀態。

「不覺得自己老」的心態很重要,因為只要我們意識到自己的年紀,潛意識就會讓我們做出適合那個年齡的行為,生理上也會呈現符合那個年齡的表現。因此我們要記得避免在言談中說自己老,甚至連衣著裝扮、日常生活環境,都不要讓自己意識到衰老,就能保持活力。

若你覺得怎麼可能,這未免太神奇了,其實近年來已經有非常多研究與實驗證明,心理認知會影響生理的表現。

意念動作效應,暗示自己更年輕

心理學有一項關於「意念動作效應」的研究,認為人很容易被周遭環境或接觸的事物所影響,這些我們並沒有意識到的「暗示」,會潛藏到大腦內,然後再從我們的行為表現出來。

紐約大學心理系教授就曾進行一項實驗,他把學生分成2組,學生並不知道老師要做什麼主題的研究,只是單純的被指示從一個實驗室到另一個實驗室完成不同的任務。

其中有個實驗室要求學生從5個字中隨便挑選出4個字來造句,其中一組給的字句是中性的名詞,比如火車、傘、魚、黃色、家等,另外一組則是給他們有關老的字,比如健忘、皺紋、失眠、重聽等。

做完造句之後,學生就依指示到另一端的實驗室繼續作不同的測驗,教授則偷偷測量學生走過去所花費的時間。

結果發現,造句詞彙跟老有關的那組學生,走路的速度比另外一組慢得多,而且整個實驗過程,沒有一個學生發現教授給的字交集到「老」的概念。

事後學生回憶實驗過程,也確認沒有任何有關「老」的意象進到他們腦海。實驗結果告訴我們,即便學生沒意識到,但他們潛意識已接受暗示,會促發「變老」的想法,而這想法就連結到行為的改變,使得學生走路也顯得「老態龍鍾」。

住進20年前的房子,精神狀態與身體機能都變年輕了

另一項研究,由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艾倫藍格(Ellen J. Langer)所做的實驗,雖然當時沒有投稿到正式的醫學期刊,但這項實驗啟發其他學者設計類似的實驗,結果都跟他的結論一樣:我們如何看待變老這件事,會影響我們身心靈整體,並表現在行為與各種生理數據上。

1981年艾倫藍格教授找了一處偏僻的修道院,經過改裝之後,整棟建築彷彿回到1959年,屋內該有書報的地方全都擺上當年的雜誌與暢銷書,復古的黑白電視也播著當年的電視節目。此外,還擺上受試者在1959年前拍的相片,並將屋內所有的鏡子移除。

教授邀請8位70多歲的男性擔任實驗對象,先進行全身健康檢查與生理測驗,再請他們住進這棟建築1星期。他們雖然身處在1981年,但生活空間與大腦接收所有訊息都回到20多年前。

1星期過後,再帶他們重新做之前做過的檢測。結果令人訝異,那些老人家所有健康指標都大幅改善,而且走路速度較快,關節炎比較不痛、握力變強、姿勢挺直不再彎腰駝背,甚至記憶力、視力、聽力都有改善,認知測驗時分數也提高了!就連教授邀請來的專家也表示,單從外觀來說,那些受試者看起來比之前年輕。

當然,我們不必刻意欺騙自己說很年輕,但要用正面態度看待衰老這件事,不要歧視、甚至恐懼變老。整個社會也該調整對高齡化社會的觀點,媒體也別總是用負面的角度。

世界經濟論壇報告強調長壽者帶來的好處:「社會如果老年人口比例高,表示有大量經驗豐富的公民,將擁有我們祖先不曾擁有的資源——大量且優秀的人員。資深公民擁有豐富的知識,優秀的情商,務實的技能,利用創意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為後代子孫著想,願意貢獻能力,以過去做不到的方式改善社會。」

從個人到社會,面對壽命增加及社會高齡化時,有2種選擇,一是浪費這項資源,採取歧視的角度;另一種就是擁抱長壽帶來的好處,然後努力打造一個適合人們變老的世界。

答案顯而易見,不是嗎?

*本文獲「李偉文」授權轉載,原文:你會歧視老年嗎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