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紐約上東城,聽到一位來美國多年、正攻讀兒童心理學博士的華人學者演講,分享她的童年跟她自己育兒觀察與研究結果,深深打中在場300位父母的心。尤其是她談到:「為什麼很多華人父母覺得自己為孩子付出一切,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這個問題也許是每一個華人家庭都該認真面對的。
問題的本質:父母的愛成了一筆交易
在許多華人家庭中,父母從孩子出生起就扛起所有責任,全力栽培孩子,希望他們「有出息」、「出人頭地」、「光宗耀祖」。
然而當孩子長大、開始有獨立思考時,父母卻發現,他們不但沒有得到感恩與回報,甚至換來的是孩子的冷漠、抗拒,甚至疏離。
很多父母疑惑的說:
「我為你犧牲那麼多,你怎麼連一通電話都不打?」
「我們養你這麼辛苦,你現在要搬去其他地方,也不考慮我們的感受?」
其實,問題不在孩子不懂感恩,而是這份「愛」從一開始就夾帶了隱形的期待與交換,這不是無條件的愛,而是一種帶條件的情感投資。
心理學怎麼說?情感債務的陷阱
心理學稱之為「情感債務模式」(EmotionalDebt),也就是當父母將對孩子的愛與犧牲視為一筆「未來應收款項」,孩子從小就在潛移默化中接收到這樣的訊息:
「你要聽話,因為我辛苦。」
「你要選擇穩定職業,不然對不起我們。」
「你要照顧我們晚年,這是你的義務。」
這些訊息表面是關心,實際上是一種以壓力為手段的情感綁架。孩子久而久之會內化這樣的心理負擔,認為自己不是「被愛的孩子」,而是「欠債的人」。
這樣的孩子,即使表面乖巧,內心也會漸漸生出壓力、恐懼甚至逃離的衝動。
為什麼父母會這樣?代代傳承的壓力
值得理解的是,華人父母之所以如此,其實與他們成長的文化背景息息相關。他們多半經歷過貧苦時代,把「犧牲」視為愛的主要表現。很多人從小缺乏情感教育,甚至從來沒有真正被理解過。
他們的父母可能也從未對他們說過「我以你為榮」,所以他們把未完成的夢想與希望投射到孩子身上。
他們不是不愛孩子,而是「不懂得如何正確去愛」,更不懂得如何建立健康的情感邊界。當這份愛變成了控制、投射、期待,孩子接收到的就不是溫暖,而是壓力。
對比對話:華人情緒勒索vs.西方開明式溝通
來看看2種教育風格在家庭日常對話中的差異,更清楚呈現兩種心態的根源:
情境1:成績不理想
- 專制父母說:「我花了這麼多錢讓你補習,你居然考這樣?對得起我嗎?」
- 開明父母說:看來這次不如預期,有什麼部分你覺得最難?我們一起分析一下。」
情境2:想學藝術或音樂
- 專制父母說:「學這個以後怎麼賺錢?別鬧了,我們辛苦一輩子,不是讓你去做夢的。」
- 開明父母說:「如果這是你熱愛的領域,我們可以一起研究如何讓它變成一份穩定又快樂的生活。」
情境3:父母需要照顧
- 專制父母說:「你從小我拉拔你長大,現在連幫一點忙都不願意?你還是人嗎?」
- 開明父母說:「年紀大了,難免有些事情需要幫忙,但我知道你也有生活壓力,謝謝你願意為我付出。」
這樣的語言差異,讓孩子的感受完全不同。一邊是愧疚與壓力,一邊是被理解與選擇權。
長大後的孩子,心裡在想什麼?
許多長大後的孩子,面對父母這樣的情感期待時,內心常有這些反應:
「我也很想愛你們,但你們讓我喘不過氣。」
「我回家不是享受天倫,而是像被審問。」
「你們要的不是我這個人,而是我符不符合你們的期待。」
這些話他們不敢說出口,但已經在行動上選擇了遠離。他們不是不孝,而是心理上已經無法承擔更多「我對你這麼好,你還不懂得感恩」的勒索。
什麼樣的父母,才能養出真正懂得感恩的孩子?
答案並不複雜,但需要勇氣與自我覺察:
1.給予無條件的愛
不以孩子的表現決定愛的多寡,讓他知道他本身就值得被愛,不需努力證明。
2.設立清楚的邊界
尊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而不是自己的延伸或人生備胎。
3.放下「我都是為你好」的控制語言
取而代之的是傾聽、陪伴、支持孩子探索他自己的人生。
4.承認自己也是不完美的父母
當你願意說:「我以前不知道怎麼更好的表達愛,但我願意學習。」這比任何批評和指導都更有力量。
給父母的一句提醒
你想要的是一個會回家的孩子,還是一個為了報恩而勉強靠近你的人?
真正能收穫孩子感恩的父母,從不會要求孩子「你應該感謝我」,而是用正確的方式去愛、去尊重,用身教傳遞溫暖與安全感。因為被愛的孩子,才有能力去愛人;有自由的靈魂,才願意回家。
*本文獲「Madeleine Cheng」授權轉載,原文連結。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