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親對禮儀非常嚴格,從小她就教導我保持良好的舉止。完美的餐桌禮儀是理所當然的,但還不止於此。當我還只是青少年的時候,母親為我買了第一套Crane牌的高級文具,上面刻著我的名字,使我能夠撰寫正式的感謝函給親戚和朋友,謝謝他們贈送的禮物。她也為自己買了一套匹配的文具,我還記得我們坐在一起撰寫感謝函的許多個午後時光。那時,我們就如一模一樣的雙胞胎。
行為越漸失序的母親
在80多歲時被診斷出肺癌後,她的個性開始發生變化,讓我感到非常震驚。她不再說「請」和「謝謝」,就算我提醒她也無濟於事。我幾乎認不出她了,她在餐桌上用手抓食物吃,而不是用叉子,這是她從來不允許的失禮行為。
然後,有一天下午,母親在經受病痛折磨而萬分沮喪時,竟然辱罵黑人看護為「喬治亞奴隸」。局面整個失控了,看護向所屬的機構舉報這場言語攻擊。母親不但沒有懺悔,反而對人們的反應感到憤怒。
我試圖跟母親講道理。她的回應是:「這只是個玩笑。」我說:「這一點都不好笑,媽,你傷害了希拉。」我無法理解這位曾經彬彬有禮的女性,一位終身自由派人士,怎麼會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言論帶有種族主義色彩。
其實母親向來都不擅長道歉。在被激怒時,她會不斷的咒罵(她經常這樣),而遭到批評並不是件愉快的事。她究竟對或錯都無關緊要,就像有一次倒車撞到鄰居的汽車,她反而指責鄰居,而不是為撞到鄰居的車而道歉。然而,內在的暴躁性格從未影響過外在的禮儀——直到被診斷罹患癌症,她才開始體驗到行為與認知的不協調。
最終,我們明瞭母親也開始罹患癡呆症,因為她變得越來越容易迷失方向,而且很容易發怒。她會堅稱我們正在海邊的度假屋,而事實上是在城市的公寓裡。起初我會反駁,開頭經常是充滿哀傷的喊:「媽!」然後以「幹!」結尾。這已經不是我熟悉的母親了。坦白說,我也不是平日的自己。我們成為一對因壓力過大而身心疲憊、失去禮儀的母子。
當我質疑她時,母親內心的火爆性格就會顯露出來,言辭變得前所未有的刻薄。有一天,她堅持要去急診室,叫看護希拉撥打911(希拉是個堅定可靠的人,在事件發生後仍然決定繼續照看母親)。
但到了急診室後,母親卻只想逃跑。她從醫院打電話給我,我當時在數百英里外的家中,我與值班護士交談後,向母親解釋,她需要完成已經開始的檢查。隨後她對我大發雷霆:「你這兒子很差勁,你怎麼能這樣對我?我以前還為你做了這麼多事情?」
如何與脾氣暴躁的長輩相處?
我心碎、困惑、受傷和憤怒。我試著懷抱同情心,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母親變得越來越刻薄,總是故意要惹惱我。我有時無法控制自己的脾氣,這常使我感到困擾。至今這種感覺依然困擾著我。雖然罹患癡呆症可以解釋她變得無禮的原因,但我的行為又該如何解釋呢?我深刻的明白,我試圖抓住一生中所熟悉的母親。看著她慢慢離我們而去,真的令人揪心的痛。
我開始害怕母親的情緒爆發;那讓我感到尷尬,還使其他人受到傷害。我開始明白這種疾病改變了她;正是疾病使她變得刻薄和無禮。然而,即使知道事實,我仍時常覺得很難對她保持耐心和同理心。我開始注意到,她無法同時處理多項任務、無法完成任何事情,也無法考慮自己行為的後果。她曾經能夠阻止自己——就像大多數人一樣——說出或做出不恰當事情的內部「過濾器」或「控制器」,已經開始瓦解。
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母親忽然又變得和藹了,成為了最佳版本的自己——更加體貼和善良。她甚至變得更加寬容。(我和弟妹常常開玩笑說:「這位女士是誰?」)我們從未真正理解導致這種變化的原因,但這使得日常生活變得輕鬆了許多。
唯一可以讓我解讀此變化的線索,是她越來越頻繁的問一個問題:「別人會如何記住我?」這使她明白,承認錯誤可以開啟贖罪和寬恕的大門——且並不會使她變得軟弱。最終,她含糊其辭的為自己的情緒失控向希拉道歉。我能感受到母親認為自己已經解決了問題,為此鬆了一口氣,並且對採取了行動而感到滿足(不過,她從未對撞壞鄰居的汽車而向對方道歉)。
我在調查癡呆症的過程中,在老年護理網站和看護者論壇上,看到了大量憤怒的貼文,抱怨老邁的父母超級沒有禮貌。他們吃東西時不閉上嘴巴,用桌布擦手而不是餐巾紙,還會用手拿食物吃。
由於我從小被教育要有完美的餐桌禮儀,我理解這種恐怖。但親眼目睹母親患了癡呆症的情況,我也理解所謂的「單向禮儀」和慈悲心的必要性。我已經學到了一課,當有記憶問題的人犯錯時,不要生氣——即使在更糟的情況下也是如此。他們在觸犯任何與禮貌有關的輕罪或重罪上,已經獲得了「免罪卡」。
這讓我重新意識到,生活中任何微小的禮儀都很重要——但同時也明白文明禮貌是雙向的。是的,我希望在自己的生命結束之前,能夠繼續保持良好的禮儀、仁慈並且尊重他人,但我的心智可能無法保證做得到。那時候,我希望我的摯愛不會對我翻臉——我期盼他們能使用一些「單向禮儀」來維護我的尊嚴。
*本文摘自橡樹林文化《我老了絕不會做的「蠢」事(才怪!)》
《我老了絕不會做的「蠢」事(才怪!):該來的總會來,躲也躲不掉!》
作者: 史蒂芬‧彼德洛 Steven Petrow、羅絲恩‧弗利‧亨利 Roseann Foley Henry
譯者: 葉琦玲
出版社:橡樹林
出版日期:2025/05/08
作者簡介
史蒂芬‧彼德洛 Steven Petrow
彼德洛是獲獎記者和專欄作家,為《華盛頓郵報》和《今日美國報》撰稿,也經常為《紐約時報》撰文。他撰寫的關於老化、健康和禮儀的文章,常出現在「最熱門閱讀排行榜」上。他在TED會議中發表的演講〈3種實踐禮貌的方法〉(3 Ways to Practice Civility)已獲得近兩百萬次點閱。他曾擔任性小眾記者協會(NLGJA)的主席。你可以訪問他的網站:StevenPetrow.com,或在X上關注他:@stevenpetrow,或在臉書上找到他:facebook.com/stevenpetrow。
羅絲恩‧弗利‧亨利 Roseann Foley Henry
羅絲恩‧弗利‧亨利是位作家,作品曾刊載在《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和《這間舊房子》(This Old House)等媒體上。她曾在赫斯特(Hearst)和每日健康(Everyday Health)等媒體擔任資深編輯,現居於紐約皇后區的海灣。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