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的力量是偉大的。
想要在人生的下半場像少年般充滿活力的走下去,保持健康的心靈與身體非常重要。而身心健康的基礎,就是每日的生活習慣,以及生活本身。
建立並固定一個讓身心處於最佳狀態的「生活節奏」(習慣)是關鍵。
這個節奏不是來自世俗認定的「常識」,也不是某個名人推薦的「標準模式」,而是按照自己的喜好,設計屬於自己的生活節奏。
從零開始重新設計生活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孩童時期的生活以學校為中心,而成年後則以公司的工作步調為中心,構建自己的生活節奏。
然而,重新掌握生活的「基本節奏」,並從零開始思考「接下來該怎麼做?」的過程,其實是一件相當有趣的事情。
年輕時或許有更多的體力去承受折騰,但隨著歲月的累積和經驗的豐富,我們在年長時更懂得如何「健康的度過每一天」。這些知識並非適用於每個人,而是為了保持自身最佳狀態,專屬於自己的智慧。
當經歷了30年、40年,甚至50年的人生後,或許已經能模糊抓住一些「只要做到這些,大致就能順利過日子」的重點。建議以這個關鍵點為核心,來設計並調整自己的生活節奏。
下午5點吃晚餐的人生哲學
以我為例,「吃晚餐的時間」是我的關鍵所在。
我非常喜歡吃東西,但如果太晚吃晚餐,隔天的狀態就會變差。多年來的經驗讓我明白,這是我自己的「特性」。
因此,為了保持心身健康,我定下了「下午5點吃晚餐」的規律。我承諾自己每天都要遵守這個規律,並以此為中心設計晚餐前後的生活方式。
結果,我形成了這樣的日常規律:
早晨6點前起床,跑步10公里。吃簡單的早餐(麵包),然後從8點左右開始工作。
午餐吃得較淸淡,下午3點喝咖啡,搭配一片餅乾。無論工作多忙,下午5點準時結束,從容享用晚餐。
晚上6點左右吃完飯後,進行1小時的散步,順便買隔天早餐用的380日圓可頌。
大約晚上7點回到家,泡澡、看書或做一些伸展運動放鬆,然後在晚上10點半上床睡覺。
建立穩定的生活節奏,反而讓心靈自由翱翔
這並不算是嚴苛的生活方式,但為了保持良好的狀態,我不想打破這個重要的節奏。
決定「不打破下午5點吃晚餐的規律」後,所有其他的事情也隨之安排好了:工作的計畫、午餐和早餐的時間點,都由此決定。
當能夠維持穩定的生活節奏時,人生的基礎就會變得更加穩固且有韌性,反而能讓心靈自由翱翔。
這並不是隨便而為,而是要認真的對自己立下承諾。
當屬於自己的最佳節奏固定下來時,日子會變得不費力、不疲憊,並且可以安穩的度過每一天。
*本文摘自遠流出版《松浦彌太郎:50歲後我想這樣過》
《松浦彌太郎:50歲後我想這樣過》
作者:松浦彌太郎
譯者:朱立亞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25/07/30
作者簡介
松浦彌太郎
散文家。2002年於中目黑開設「COWBOOKS」,成為精選書店的先驅。自2005年起,擔任9年的《生活手帖》總編輯。其後轉入資訊科技業界,擔任「美味健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自2006年起,也擔任公益財團法人東京兒童圖書館理事。其他經歷包括負責統籌編輯UNIQLO的「LifeWear Story 100」以及擔任《Dean & Deluca Magazine》總編輯。曾執導電影《地方總在旅途中》。著有《今天也要用心過生活》、《松浦彌太郎の100個工作基本+100個生活基本》、《像隨筆作家一樣生活:松浦彌太郎的寫作與思考方式》等。以「正直、親切、笑容、每天用心生活」為信念,持續透過書寫與行動,探索生活與工作的樂趣、豐富與學習。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虹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