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當人感覺孤獨,相對於其他同年紀生活在愛與陪伴中的人,快樂感會較少25%。
這是在分析影響快樂的不同因素當中,百分比最高的數值。相較之下,潰瘍患者只比健康的人快樂感少5.5%,氣喘患者少4%、糖尿病患少3.8%,這些疾病還比不上孤獨對於人們的影響。
孤獨除了啃噬我們的快樂,也影響了非常多人:在歐洲有大約4000萬人、在西班牙大概有400萬人,幾乎「時時刻刻」都感到孤獨。這個隱形的問題值得更多的關注。
另一個得到相同結論的研究學者是美國精神科醫師喬治·華倫特(George Vaillant),他領導哈佛大學葛蘭特研究(Grant Study)。在超過75年時間追蹤268個男人的人生、人際關係和個性的變化,從年輕到年老。
在2009年,《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問華倫特,在長達4分之3個世紀研究268個男人的人生,得到的最重要發現是什麼,醫師毫不猶豫回答:「事實上,唯一重要的是他們的人際關係。」
從20歲到50歲,最親密的人一直在改變
我們在人生道路上會牽著不同的人的手走過不同階段。在年輕時,我們主要的陪伴是父母和同學。在30歲到50歲之間,大多數人都會遇到人生另一半和組成家庭,同時間慢慢和許多朋友失去聯絡。過了50歲後,孩子離家獨立,同事不再是我們生活日常的角色。
荷蘭非營利社會科學縱向網路研究機構(LISS)的調查表,要求幾千名各年齡層的受訪者列出一張5個來往最密切的人的清單。我們可以看到,在20歲時生活重心是父母、朋友或伴侶,在30歲到50歲間,有60%的人認為另一半是最值得信任的人。
從50歲開始,越來越少人提及他們的伴侶,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常說到子女。這就是我們的一生。
為何現代人越來越孤獨?專家:流動人口是主因
約翰·卡喬波(John Cacioppo)是透過科學方式研究孤獨的權威之一,他正是在著作《孤獨》(Loneliness)提到在我們的時代孤獨感倍增,是因為越來越多的家庭成員必須搬遷到其他地方找工作,也就是他稱的「流動人口」。
西班牙國家統計局(INE)和住宅變化統計(EVR)的國內遷移潮的統計資料,證實了卡喬波的這個社會上逐漸增多的搬遷現象。在1990年以前,一年有40萬人從居住地搬到另一個不同的自治區,但是到了2020年,數量已經增加到150萬人,幾乎增加4倍。
不被邀請吃飯、眼神迴避⋯職場上讓人孤獨的小細節
我們會感到被排擠在外的其中一個群體是在工作上。我們的同事可能會很明顯或不著痕跡的排擠我們:不找我們一起聚餐,大家一起說話時眼神刻意迴避,或者放假回來不和我們打招呼。
如果任何公司企業擔心發生排擠員工的情形,卻又沒注意到這種不著痕跡的小戲劇,很可能會誤以為要引導安靜不多話的員工融入群體,就要讓他們的身邊圍繞人群;或者邀他們參加派對,讓他們和小組組員坐下來一起吃飯。這已經偏離實際狀況。
對抗孤獨的關鍵:找到真正懂你的人
感到孤獨的人想要擺脫孤獨的感覺,至少要找到一個能了解他、接納他,和他說話的人。
我們在和其他人交往時,需要保護自己的自尊,這也解釋社會心理學家亨利.泰弗爾(Henri Tajfel)和約翰.特納(John Turner)在1979年所提出的理論,為什麼大多數社交活動只發生在社會認同的圈子內。根據這個理論,我們都把自己歸類在特有的團體內,根據所屬的團體建立自己的身分認同,凸顯區隔自己和他人的特色。
敢做真實的自己,才能找到真正的連結
但是我們想被接納,還得要有一個在現今社會很少見的必要條件:坦白。如果表現自己真實的一面那麼重要,為什麼我們那麼難以敞開心胸?原因為,會陷入被拒絕的風險。
當一個人隱藏真面目,在遇到被拒絕情形,就能安慰自己,這是因為大家不認識真正的他;但如果毫無保留敞開,導致其他人不再找他,就沒藉口可以安慰自己:真面目不討人喜歡。
這就是對抗孤獨的良方,最重要的是要感覺自己被接納。
關於這一點,休士頓大學教授布芮尼·布朗(Brené Brown)是知名專家,專攻心靈的脆弱的研究。她提到當我們對他人的意見無動於衷,可能會失去和他們連結的能力。
同時,如果我們是自己期待中的模樣,我們會失去呈現真實自己和受到肯定的機會:「脆弱並不等同軟弱,而每日的躊躇、風險,和表達情感,是無法選擇的。我們唯一的機會只有面對。我們承認並連結脆弱的意願,會決定我們的勇氣有多強大,和我們的決心夠不夠清楚明瞭;我們若是恐懼和斷開,則會讓自己遠離脆弱。」
*本文摘自平安文化《快樂是一種選擇》
《快樂是一種選擇:100%提高幸福感的理想生存方式》
作者:亞歷山大·塞拉多(Alejandro Cencerrado)
譯者:葉淑吟
出版社:平安文化
出版日期:2025/01/06
作者簡介
亞歷山大·塞拉多(Alejandro Cencerrado)
大數據統計分析師,任職於哥本哈根「快樂研究院」。
他長年透過全球問卷和實地考察訪問的方式,分析導致不同國家、不同年齡層的人們快樂或者不快樂的原因。
在過去16年、六千多天的實際研究中,他透過「情緒日記」為自己的快樂打分數,並歸納出「快樂」這個相對籠統的概念,實際上可以透過生活以及與社會的互動關係進行改善。並融合「歐洲健康、老化與退休問卷調查」(SHARE)、「哈佛大學格蘭特終生研究」這些耗費鉅資的研究計畫蒐集更多資料與線索,打造出獨一無二、最具說服力的「大數據快樂學」。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