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的文化中,如果你過著一種悠閒的生活,容易讓人無法理解。
也許有些認識我的人知道,我和妻子已經開始試著放慢步調生活,雖然離理想狀態還有段距離,但我們已經進步了不少。的確,這種生活方式很與眾不同。
我曾經計劃去讀法學院。我參加了考試,並被幾間頂尖的法學院錄取。其實我並不特別想當律師,我只是喜歡法律和邏輯,並且喜歡這個聽起來很有面子的職業。
但和一些律師朋友聊過之後,我意識到,一旦從法學院畢業,我將不得不完全放棄家庭時間。我和妻子討論了很多次,結論是我們不想要那種生活方式。於是我放下了自尊,選擇了另一條路,在南佛羅里達州找到了一份晨間節目助理的工作。
薪水不高,但我有時間陪伴家人,而且是很多時間。有時候我們甚至可以窩在一起,什麼都不做。
這種「什麼都不做」的生活,是非常違反現代文化的
我們意識到這件事,是從住進一個中庭有水池的社區公寓開始。每家每戶的後門落地窗都是彼此相對的,也就是說,大家幾乎隨時能看到彼此的生活。
住進那裡一段時間後,我們開始收到鄰居對我們家的評價。有一天晚上,一個喝到微醺的芬蘭人(他和他的妻子正準備搬家,因為受夠了這個冷漠的社區)在水池邊對我說:「我曾經在外面往你家裡看,看到你的家人。當我看著你們一家時,不知道為什麼,我想到上帝。」
我發誓這是真的。我之前從未跟他聊過天。
「我常看到你們在外面,你和太太、兒子,還有女兒一起散步時的樣子。我也看到你太太總是對人很熱情又親切,」他說。「這讓我想到上帝。我知道這很奇怪。」
有一次,一個叫史蒂夫的單身男子帶著他的狗路過,當時我和卡洛琳正坐在後院的小露台上。卡羅琳曾經和他聊過幾次,但我不太常,我一直都很內向⋯⋯而且自私。不過我有在慢慢改進中。
「你們應該被送進博物館!」呃⋯⋯什麼?
「我是認真的。你們家有媽媽、爸爸、孩子,全家人都在一起。天黑後,我看到你們家圍著餐桌一起吃飯、玩遊戲之類的。你們應該被放進博物館展覽!我好喜歡你們這樣!」
在一般社會的標準中,我們家所做的事情並不多。首先,我們沒有把孩子送去學校。卡洛琳是一位出色的老師,在家自學非常適合我們家的節奏。我聽過一些反對的聲音,例如:「那要怎麼『作光作鹽』(編按:出自《聖經》,鼓勵信徒發揮正面影響力)呢?不就是要把孩子送進黑暗的地方去拯救那裡的人嗎?學校怎麼辦?」
這聽起來蠻有道理的。學校怎麼辦?如果這樣說,那我們的鄰舍怎麼辦?社區不僅僅是幫你收信的地方,更是實際生活的地方。孩子們會換班級,畢業後也會離開學校,人們也會換教會,從此再也沒機會見面。但你住的社區呢?那裡可能更需要被關注。
事實證明,當你有時間去做那些大眾眼裡看起來是「無所事事」的事情(比如帶著嬰兒散步、和鄰居聊天、和孩子們一起玩耍),鄰居們就會開始互相認識。這不會發生在每個人都瘋狂忙碌,回家後精疲力竭的時候。
「什麼都不做」其實是相當了不起的——甚至是非常吸引人的生活。人們渴望這種生活,甚至會羨慕它。
佛羅里達的一位律師朋友在喝咖啡時對我說:「我曾聽你說過不要為了消費而拚命工作,我也想那樣生活。但,不好意思,你是我唯一知道真正這樣生活的人。」
在當今文化中,「什麼都不做」顯得非常突兀。不僅僅是那兩個人,整個社區都知道我們家很奇怪。爸爸經常在家?還和女兒一起四處走走、捉蜥蜴?媽媽也經常在家,和我們在中庭聊池裡的鴨子?他們一起浪費時間,還浪費時間在我們身上。這家人實在不太對勁⋯⋯
*本文摘自格子外面出版《不被冒犯:一萬個生氣的理由,一個不生氣的自由》
《不被冒犯:一萬個生氣的理由,一個不生氣的自由》
作者: 布蘭特・漢森 Brant Hansen
譯者: 謝慶萱
出版社:格子外面
作者簡介
布蘭特・漢森 Brant Hansen
全國聯播電台主持人,同時也是《布蘭特與雪莉的奇特播客》(The Brant and Sherri Oddcast)的podcast 主持人。
他與CURE International合作,這是一個國際性醫療組織,透過全球醫院網絡,為患病的兒童提供改變生命的醫療照護,並傳揚神的愛與福音。
你可以在 cure.org 了解更多關於CURE International的事工,也可以在 Facebook(Brant Hansen Page)、Instagram 和 Twitter(@branthansen) 追蹤布蘭特的最新動態。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