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面對改變的人,某種程度上是無法處理分離的人。無法處理分離,也就無法分化出界限。
他習慣什麼都不要看清楚想明白,也習慣把大家都拉在一起、黏在一起。分成你和我,分出彼此的個體性,對他而言不是自在的事,反而聯想到許多的拋棄和拒絕。
這樣的人沒有辦法覺察自己的依賴和不想長大,只想留在滿足自己幼年未滿足的需求狀態中,像是永遠在吸吮母奶的嬰孩,只需要感受到懷抱和溫暖,不需要去增長任何的力量和能力來面對外在的事物。
增長獨立的力量
如果,你深知自己想要成長,想要成為一個在關係中健康的相互依靠和連結的人,你就需要增長自己的力量,支撐自己的存在,靠自己的力量站立在這世界上。
嬰兒不需要靠自己的力量站立起來,事實上他也還不具備這樣的能力。但是一個勇於和世界聯繫的嬰兒,他會用本能呼喚周圍的照顧者,用聲音哭喊,讓別人發現他的存在,供應他的需求。
接著,渴望長大的嬰兒,會隨著本能在成長過程中適時嘗試透過自己的力氣和力量去探險——無論是翻滾、爬行或站立,再到會走和跑。
所以,生命的主動和成長本能,會讓我們自然而然的渴望自主,也了解到若是要成為自己,必須要離開最熟悉的親人和環境。有離開的能力,才有成長鍛鍊的機會。
所以,若是遇到分離的時刻,若是分離的情境發生了,除了經驗傷悲和體會失落,你或許可以有另一層的體會,那就是你有機會面對自我的獨立和完成個體的發展。這時候,你會發現界限的存在,你會知道人與人之間,無論有多大的不捨和眷戀,終究還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終究會需要面對分離的到來。
你對界限的概念越模糊,對人際關係的界線越無知,在分離時刻到來時,體會到的糾結和撕裂感會越強烈。然而,即使再痛、再難,這仍是生命必然要面臨的課題。
練習人我關係界線,最重要的幾個要素,就是:
1.改變認知思考系統
不被過往慣性控制的人際經驗所制約,理所當然以為要服從及聽話,或是產生恐懼不安的身心症反應。能認知人我關係之間,需要彼此的界線來保持個體性,維護每個人的獨立自我,不彼此侵犯、騷擾及占據。
2.能知道也覺察自己的感受
承認自己內在的情緒,才能瞭解自己需要的人我之間的界線範圍,以及想要劃下怎樣的底限,並評估如何以正向的態度做好面對、溝通及協調。
在互動中要保持理智,以有邏輯及合理客觀的思考,應對別人可能出現的「含糊」說法及耍賴,並辨識出對方企圖以所作所為慢慢引發你的「同情」、「罪惡感」及「內疚感」等情感操控的方式。
3.建立正確觀念及原則
例如,別人請你協助他,不代表他能用耍賴及勾動罪惡感的方式來脅迫你。你的幫忙,是要在對方也相對努力面對及解決自身問題的基礎上,同時你也考量自己真正能夠給予幫助的範圍。
答允協助,不代表就要無條件回應對方、滿足對方。你越能清楚自己的立場及界限原則,就越能增強自己的防護線,否則就只能任人踐踏和試探、拉扯。
理解但不需要解決別人的情緒,什麼是情緒界限?
活在現代,特別要磨鍊和學習的是「情緒界限」(禁止他人情緒滲透進入的範圍)。設立及維護情緒界限(情緒防火牆),是為了保障我們擁有獨立感受、獨立體會情緒歷程的權利。
情緒界限是,你知道別人的情緒,你能做的是「理解」,而非「解決」。不去嘗試改變他人的情緒感受權利和歷程。
你可以理解他的情緒有其脈絡和歷程,但你對他的情緒沒有「控制權」,真正能控制及處理情緒的只有情緒的主人。你能做的,是尊重、理解,最多是陪伴和支持,但絕不是被控制或操弄,甚至被索求滿足。
你要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先安頓好自己的情緒,不再任由內在的情緒焦慮、不安。
情緒界限是,你不會試圖以配合和應允對方的要求,來消除或想要解決他的情緒,這樣只是任由他的情緒綁架你、控制你。
當你可以接受他人對你的不滿意和失望,並尊重對方的情緒經驗,你才可以還給彼此完整的個體界限,不至於受對方的情緒影響,而改變自己真正想要的選擇、做法或決定。
你需要很清楚的明白,每個人都只能對自己的選擇負責,若是因為別人的情緒而影響自己的選擇,那只會讓你成為別人情緒的俘虜和囚犯。
建立情緒界限,鍛鍊自己內在情緒的防護線,維護好自己的內在及身心安全。
當你可以面對任何關係中的兩個人是不同的個體,不是連體嬰,也不是理所當然的互相牽扯,各自仍有自主和自由,此時你能獨處,可以接受和別人在觀念上、選擇上、意見上和行為上的「分離」,你才能真正的獨立而完整。
*本文摘自天下雜誌出版《立下界限》
《立下界限:卸除生命中不必要的內疚感,找回平靜,成為溫柔且堅定的自己(暢銷增訂版)》
作者:蘇絢慧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25/08/05
作者簡介
蘇絢慧
諮商心理師、璞成健康心理學堂創辦人、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
在臺灣具有諮商心理師與社工師國家合格雙證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博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碩士。於醫學中心及社區等場域的助人專業領域,執業超過25年,所帶領的心理成長課程與工作坊足跡包括中國、馬來西亞與新加坡,是華人世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長期的耕耘者。
涵蓋心理主題的寫作,文章刊載於各雜誌或網路媒體,同時已出版29本書籍。早期的主題為臨終關懷、悲傷療癒,到後期的主題多以自我療癒與轉化、童年創傷修復、內在小孩療癒、安全感重建、依戀關係修復和人際界限設立……等為方向,為民眾帶來自我與關係修復的意識,以及提升自我心理健康素養。
追蹤蘇絢慧:
FB蘇絢慧分享空間
FB璞成心理學堂
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