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一位剛升主管的朋友跟我說:「我覺得越做越沒信心。明明團隊績效還可以,但每次開檢討會,只要高層一皺眉,我就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哪裡做不好。」

我們很容易在壓力下「預設自己要更好」,一旦不如預期,就本能地自我歸因。久而久之,這種過度的反省與內耗,會把一個人前進的動力磨掉。

我也曾陷入這樣的循環。

還記得在外商公司負責零售品牌時,我們行業習慣用每家店對比去年同期業績,檢視生意是否達標。只要業績下滑,就得寫檢討報告、提出改善計畫。當時我們品牌在全台有上百家實體店,每當某間店業績下滑,我就努力分析還能怎麼挽救、哪裡做得不夠。

起初的我不服輸,總希望能從自己身上找出原因。於是在報告裡,常刻意避開兩個真正的關鍵:百貨公司人潮整體下滑,以及消費習慣轉移。

我總告訴自己:「別找藉口,要想想自己能多做些什麼。」這樣的思考方式看似負責,其實卻是慢性地挫自己銳氣。

長期下來,這些自我鞭打一點一滴磨掉我的信心與動力;等到累積成山,早已沒有力氣去逆轉真正的大環境。後來我終於明白:這樣的檢討習慣,根本沒有幫助。

我停止陷入「對比去年同期」的檢討框架,不再執著於讓每家店拉回過去的數字,而是接受大環境與消費習慣轉變的現實,轉而把焦點放在會員經營、數位行銷與電商通路。

也正是不再「挫自己銳氣」之後,我重新找回自信與能量,業績才真正迎來突破。我也開始重新定義「成果」,一家店即使業績下滑,只要能帶來新會員、創造良好的品牌體驗,讓消費者後續在線上持續購買,那仍是重要的貢獻。櫃上人員的熱情、現場互動的溫度,也都值得被肯定;畢竟,線下體驗過的顧客,往往對品牌有更高的黏著度與好感。

從那之後,我學會,每當自己又陷入過度檢討的思考慣性,就會先自問:如果我真的那麼糟、那麼沒用,那又是什麼讓我一路撐到現在?那些努力、那份投入,不正是值得被肯定的證明嗎?我的努力難道完全沒有貢獻與價值嗎?

這樣的自我對話,讓我慢慢鬆開長年的自責與嚴苛,也讓自己有機會喘一口氣,養精蓄銳,再次出發。

當人正處在低谷時,「批評自己」其實很不划算的事。當成果不如預期,試著欣賞自己的態度與特質,換個角度看成果從起點走到現在,「我跨過了多少困難?」

從今天開始,學著減少自責,戒掉鞭打自己的慣性。不只是對自己,也對那些你在乎的人,讓指導變成「接住」,從批評變成看見自己的好。你會發現,光是這樣的改變,就能在面對人生困難時,更多一點力量。

責任編輯:林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