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力是最直接、快速、有效獲得正向回饋的方式,但是對於大多數人而言,獲得「心流」體驗並不容易,經常是曇花一現。那麼,如何才能持續獲得這種正向回饋呢?
答案是:習慣。
習慣一旦養成,就能夠大幅減少我們內心的糾結,及大腦的思考。因此許多事情就不是痛苦的持續,而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狀態。當達到這種狀態時,就能達成個人的進化。
有句話說:「自律,是卓越者的習慣。」
但卓越者並非是天生的自律者,他們也是經過後天的刻意訓練,才逐步形成自己的思維和行為,是這些習慣成就他們現在的狀態。以下將教你如何透過養成微小的習慣,逐步突圍,最終形成一整套完善的自律習慣。
先認識習慣的養成邏輯與運作方式
有個「老鼠迷宮實驗」,實驗的內容是把老鼠放進迷宮,設置不同的障礙,只有找到出口,才能獲得1塊巧克力當作獎賞。老鼠需要不斷嘗試、記憶,最後逐步根據探索,形成自己找到出口的行為習慣。
從這個實驗可以得出2個結論:
1.人類都是傾向於減少思考,或更希望透過習慣這種不費腦力的方式來做事情。
2.老鼠可以透過迷宮實驗建立習慣,同樣的人類也可以後天培養和訓練習慣。
至於習慣迴路究竟如何運作?主要是以下3個步驟:
- 製造提示,或是稱為「觸發條件」,能夠讓大腦進入某種自動模式,並決定使用哪種習慣。
- 存在對應的慣性行為,可以是身體、思維或情感等各個方面的慣性行為。
- 完成慣性行為後的獎賞,可以是實物,也可以是心理上的獎酬刺激。
因此,習慣的驅動力,歸根究柢是渴求感。這也解釋習慣的力量為何如此強大,習慣能夠創造渴求,這些渴求就是在逐步培養之後所形成,驅動重複和強化慣性行為來獲得滿足。
依照習慣迴路,可以把這3個核心關鍵複製到生活之中,培養不同的習慣。
例如:如何養成跑步的習慣?
1.選擇一個提示
很簡單,手機桌布是健身達人的減重前後對比照。也可以選擇其他提示,如把跑鞋放到門口顯眼之處,或是將運動裝備放在沙發,想躺下的時候就會看到,這些都可以作為跑步的觸發條件,身體就會自然想到要準備跑步。
2.建立獎賞機制
跑步時,我經常設置各種自我獎勵,包括物質層面和心理層面。例如,在物質層面,每天跑5公里,持續完成1個月之後為自己買雙新跑鞋,或運動手錶等等;在心理層面,將跑步App上的數據記錄分享到社群,獲得大家的按讚。
但為什麼跑步習慣沒有那麼容易維持呢?因為,一旦不跑步,身體的變化沒有那麼強烈。一週不跑步,甚至完全感受不到任何變化,結果當跑步習慣消失之後的1個月,才發現腰圍怎麼忽然變粗,身體狀態怎麼開始變差?我們覺察的速度,也會影響習慣的養成。
習慣養成的2大關鍵障礙
許多人想改掉這些不良習慣、養成自律,但為什麼總是感覺特別難?通常是以下2個方面的阻礙:
- 第一個阻力是無法開始。
- 第二個阻力是無法持續。
如何才能克服2個阻力?接著進入實務操作部分——「微習慣」。
微習慣,讓自律養成更加簡單
微習慣能解決2個養成障礙。
第一個阻力:沒動力開始行動
透過微習慣改善的重點是,目標一定要夠小,小得不可思議,例如每天一個伏地挺身,或是每天寫50個字。和你的能力上限相比,你要養成的微習慣實在是簡單到匪夷所思。一旦開始了第一步,實現了小目標,就很想把這個戰果擴大,多完成一些,因為相較於這個小目標,你的能力綽綽有餘。
第二個阻力:無法持續
由於目標本來就定得很小,稍微一做就超出預期,因此根本沒有無法持續的壓力。反而是,只要多做一點,就會覺得很開心,最後往往超越自己的預期。
微習慣就是以微小改變來撬動大目標的支點,也就是從一個微小的行為最終養成大習慣的關鍵。
實踐微習慣的3個關鍵
1.如何才算一個微小的習慣?
如果覺得自己能輕鬆完成20個伏地挺身,就把1個伏地挺身設成微習慣。做20個伏地挺身也不會消耗太多的意志力和能量,為什麼要把目標設置得那麼小呢?因為要把習慣迷你化,直到微不足道,只有小到微不足道,才會讓大腦認為真的毫無威脅。
2.替代性獎勵機制
因為微習慣帶來的改變可能會很小,因此在我們堅持做1個伏地挺身,大腦感覺不到回報。有回報,大腦才會更願意重複一件事。例如,對健身而言,長期健身才能帶來身體好的回報。因此,可以採用替代獎勵機制,當微習慣還不能產生真正回報,我們就自己為大腦設置一個替代性回報。
例如,當完成1次伏地挺身,就給大腦有創意的回報,像是看一段搞笑影片,讓自己哈哈大笑,釋放讓心情變好的化學物質,也是一種很好的獎勵。
3.如何判斷習慣已經養成?
有2個徵兆可以觀察:一是當身分認同發生變化。試想,過去你堅持每天要幾下伏地挺身,現在會說,我是一個運動的人。當身分認同有所改變,就表示可能已經養成一個習慣; 二是毋須自我提醒。就像剛開始養成跑步,我會刻意敦促自己跑步。但慢慢的養成習慣之後,反而是一天不跑步,就渾身難受。當我們不再需要考慮要不要做這件事的時候,表示已經養成一個習慣。
有時候我們會擔心自己無法持續,可是當一個行為成為習慣之後,我們內心的認知和感受發生了變化,就表示過去那個小小的微習慣,已經被我們精心培育成「參天大樹」了。
《轉動自律飛輪:不費力完成最想做的事》
作者: Kris
出版社:好人出版
出版日期:2022/10/13
作者簡介
Kris
10年自律行動者,馬拉松愛好者,二寶爸。自律成長領域微信公眾號「Kris在路上」主理人。
曾服務於《財星》世界500強企業,目前為行動服務平台「一行DoMore」創始人,篤信並實踐「以生命影響生命,以行動啟迪行動,讓更多的人擁有改變的力量!」
平日在公眾號「Kris在路上」與60萬粉絲分享自己的自律故事,並且交流打磨自律系統方法論,形成本書的「自律金字塔模型」,並依此模型持續自律、不斷突破,打造個人工作與生活的動態平衡,與讀者一起實現自律蛻變。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