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只追求享樂,永遠不會滿足,這項特性在科學上有一個專有名詞,稱為「快樂水車」(Hedonic Treadmill),名稱源於古希臘一個思想學派,該學派相信享樂是至極的善。歷史上自有敘事文化以來,這種享樂主義(Hedonism)始終不乏追隨者。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吉爾伽美什史詩》(Gilgamesh)中,掌管發酵(釀酒)的女神西杜里(Siduri)便勸諫:「填飽肚子,日夜狂歡吧。讓每一天充滿快樂,日夜舞蹈奏樂⋯⋯人只須在乎這些事情。」
達賴喇嘛的藏族傳統很多源自古印度,但即使是高度重視性靈的古印度文化,也存在著崇尚享樂主義的學派,名為夏瓦卡(Charvaka)。在很多方面,享樂主義是大多數人默認的哲學,及時行樂也已明顯造就了現代消費者「有錢就買」的文化。
物質樂趣體驗越多次越麻木,人際關係才能帶來長久幸福
但科學家發現,任何樂趣只要我們經驗過越多次,對其效果也會越來越麻木,漸漸把那件事的樂趣視為理所當然。
第一碗冰淇淋的滋味總是無與倫比,第二碗還算可口,到了第三碗已經消化不良。這就好比吃藥,要達到相同藥效,用藥劑量一定會越來越高。但文獻中也似乎存在著某樣強而有力的東西,長久改變了我們的幸福感。
那就是達賴喇嘛和大主教第一天所提倡的東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特別是我們對他人展現的愛與付出。
大腦有4種迴路,會影響人的長期情緒和健康
理查·大衛森(Richard Davidson)是一位神經科學家,我在舊金山和他共進午餐時,他告訴我他彙集神經造影(Neuroimaging)研究,整合出的快樂大腦理論。我聽得渾然忘我,根本沒專心吃我的春捲,春捲其實很好吃,至少在物質層面上是這樣。
大衛森解釋說,我們大腦內有4種迴路會影響長期的情緒健康。
第一種,與「保持積極狀態的能力」相關。保持積極或樂觀狀態的能力,會直接影響一個人感受快樂的能力,這一點有道理。兩位偉大的精神領袖剛才說過,最快進入這種的方法,就是學會愛人、學會同理心。
第二種迴路,負責的是「從消極狀態中回復的能力」。讓我最驚訝的是,這2個大腦迴路完全獨立運作,一個人很可能擅於保持積極狀態,卻又容易墮入消極狀態的深淵,萬難恢復,這說明了很多我人生的情況。
第三種迴路同樣獨立運作,但對其他迴路有必要的作用,那就是「專注的能力」。很多冥想修行就是為了增強這道迴路而存在。不論是呼吸吐納,還是誦經祈禱,又或是達賴喇嘛每天早晨的觀想,都要有集中心神的能力做基礎。
最後一種迴路是「慷慨付出的能力」。我聽了很吃驚,人的4個大腦迴路,居然有一整個貢獻在慷慨上頭。難怪在我們幫助別人或受人幫助時,甚至只是目睹別人得到幫助的時候,腦中的感覺如此良好,艾克曼將此形容為情感的昇華,這也是喜悅的一個面向。
「合作」是深層的演化動力
也有強而有力的研究證實合作、同情和慷慨,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約翰·巴奇(John Bargh)是無意識心理學的世界級專家,他認為人有3個天賦本能(經常是無意識的):生存、繁殖和合作。
在實驗室中,一歲半的小孩如果看到面對面擺放的玩偶,會比看到背對背玩偶的小孩更願意合作。這種無意識的本能可以被激發也能被關閉,巴奇認為這是一個有趣的例子,說明合作是一種深層的演化動力,從人類最早期的演化發展存在至今。
更重要的或許是,這種無意識的本能,讓我們傾向與扮演照顧者角色、有可能保護我們安全的人合作,並善待他們。反之,我們對看上去與自己不同的人較有戒心,這些無意識的根源就形成了偏見。
我們的同理心不太會推及到非自己「團體」內的人,或許這也是為什麼,大主教和達賴喇嘛不斷提醒我們,我們其實都隸屬於同一個團體——我們都是人。
無論如何,與人合作、慷慨待人的能力和渴望,就存在於人類群體的神經迴路當中,可以在個人、社會和國際層面運用。
*本文摘自天下雜誌出版《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暢銷新版)》
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暢銷新版)
作者: 達賴喇嘛、戴斯蒙.屠圖、道格拉斯・亞伯拉姆
譯者: 韓絜光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22/07/06
作者簡介
達賴喇嘛,丹增嘉措(His Holiness the 14th Dalai Lama, Tenzin Gyatso)
達賴喇嘛,丹增嘉措是藏族人民和藏傳佛教的精神領袖。1989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2007年獲頒美國國會金質獎。1935年出生在西藏東北部貧窮的農家,2歲被認定為達賴喇嘛轉世。達賴喇嘛長年熱心倡導用世俗方法培養人性基本價值,30多年來不斷與各領域科學家對話與合作。達賴喇嘛四處遊歷,推廣慈悲、跨信仰理解、尊重自然環境,與世界和平。目前他流亡在外,定居印度達蘭薩拉。
戴斯蒙.屠圖(Desmond Mpilo Tutu)
南非榮譽大主教,在南非追求正義與種族和解時期成為號召運動重要領袖。1984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2009年獲頒美國總統自由勳章。1994年,受曼德拉指名出任真相與和解委員會主席,開拓新做法,使歷經內戰與壓迫的國家得以向前邁進。他是「長者領袖組織」創辦主席,聚集全球領袖商議和平與人權問題。世人公認屠圖大主教是良心的聲音、道德的指標,也是希望的象徵。他深切關懷世界各地人民,教導愛和慈悲。他現居南非開普敦。
道格拉斯.亞伯拉姆(Douglas Abrams)
道格拉斯.亞伯拉姆是作者、編輯,也是出版經紀人。Idea Architects創辦人兼執行長,協助理想家打造更有智慧、健全正義的世界。道格擔任屠圖大主教共同作者和編輯已超過10年。他曾擔任HarperCollins出版集團資深編輯,也曾在加州大學出版社擔任宗教書系編輯。他堅信書和媒體的力量可以催化下一階段的全球文化革新。他現居加州聖克魯斯。
譯者簡介
韓絜光
台大外文系畢業,專職人文科普書籍與字幕翻譯。在天下雜誌出版的譯作有《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我們住在焦慮星球》等書。另有 《足球帝國》、《蕭邦的鋼琴》、《探險家學院》系列等。喜歡貓、角蛙和末日電影。譯作賜教:seed2341@gmail.com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