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省下更多時間和放鬆,就試著不要完成每一件事。

我認識一些人,一旦開始,他們就堅持要讀完那本書,不論他們對這本書的看法如何。雖然人各有所好,但我個人認為這麼做是錯誤的。世界上有許多非常出色的書籍,即使你將清單縮小到絕對最愛的書單,你也讀不完。

那麼,為什麼要強迫自己苦讀一本你根本讀不下去的書呢?更好的做法是停下來,轉向另一本你可能更享受的書。

同樣的邏輯適用於所有形式的媒體和娛樂:電視、電影、遊戲等等。外面的世界有那麼多美好的事物,即使你已經開始了那件事,但如果中途覺得不值得,就不要花太多時間在上面。

不完成並不代表你討厭它

「不完成」不只是適用於你不喜歡的事物。也許那部電視劇的第一季很精采,但沒必要無止境的看下去。你享受它,直到不再享受為止,那就是停止觀看的時候。與其狂看猛看,不如回味其中美好的片段。

採用這種做法,你會體驗到2個驚人的好處。首先,你將省下大量時間。即使你的閱讀速度很快,平均也要4小時才能讀完一本300頁的書。如果你讀了50頁仍然感覺不適合你,那就不要讀了,省下4個小時的時間。

這部節目第五季起初表現出色,但後面就只是按部就班演下去,重複相似的情節,只是角色稍有不同。要看完還要花9個小時。

第二個驚人的好處是,遠離某些事物會讓人感到無比自由。如果你習慣了有始有終,起初,不完成可能會讓你覺得很不習慣,就像是逃學或做壞事一樣。你可能會感覺不太好,因為你不習慣提前退出。

但很快的,在那之後你就會感覺越來越好了,事實上,是好很多。你會因為自己的直覺值得信任,且能繼續前進而感到自豪。

這尤其適合有關錢財的事,例如在電影院看到一半中途離場。沒錯,你是付了錢,但如果不喜歡,那就無所謂了。大膽一點!提早離開,讓自己贏回時間,用在其他事情上。

提早結束,也適用於社交場合

在生活的各面向,也能採用這個原則,不只是書籍和電視,任何不愉快或無益於你的事,都應該果斷放下。提早離開無趣的派對、委婉退出徒勞沒結果的會議。

我知道在社交場合迅速抽身比較困難,但你越能「不完成」某些事,就越能體會到上述的2個好處:擁有更多時間,以及更會因自己「重視熱愛之事」而感到驕傲。

可以幫你迅速抽身的方法之一,是有策略的避開那些難以結束的情境。我一位朋友離婚幾個月後,開始了線上約會。她不確定自己要找怎樣的對象,因此想見很多人,好了解清楚。

這是一項有趣的實驗,她從中學到了一件事:晚餐加上看電影(有時候只是晚餐!)對於第一次約會來說時間太長了。

於是,在約會前,她會先買一杯外帶咖啡或茶,然後近傍晚時分去散步。散步讓整個過程更有活力,不是只坐在餐廳裡面對著陌生人,此外,散步也給人一種不會超過1小時的感覺。

當然,如果她或約會對象都感覺氣氛很好,隨時可以把約會延長到一起吃晚餐。如果不是這樣,約會就在散步後結束,互相道個晚安,然後我朋友可以繼續她的生活。她不會覺得被迫和那人相處更長時間,也不會覺得道別是不禮貌的。

給自己一個大大的恩惠,學會不完成。你會省下時間並建立自信。你甚至可能會將不完成變為你最喜愛的習慣之一。

練習:現在就離開

放棄那些你不喜歡的活動,並提前退出那些對你不再有益的約定。

這個世界充滿了美好的體驗。放棄不再讓你快樂的事物,去探索一些不同的東西吧。

1.重新評估你目前涉及的程度

想想你目前正在消費的媒體。你現在在讀哪本書?你最近在看哪些電視節目或電影,還有在玩哪些遊戲?你每天習慣瀏覽哪些網站?

如果你喜歡這些娛樂,那就太棒了!但是,如果你發現自己做這些事只是出於習慣,或只是之前覺得不錯,那麼可能有其他更好的選擇。

養成習慣,重新評估並放下任何對生活沒有價值的事物。

2.練習提早離開的藝術

將這種不完成的心態延伸到生活其他領域。如果在一場令你不愉快的派對上,允許自己先離開。這家餐廳的菜單你不喜歡?換一間更好的吧。

我的意思不是指「現在先在這裡吃,下次再去別家。」我的意思是:起身就走吧!不值得你花時間留下來。

隨時都有其他選擇。放下那些沒辦法為你帶來快樂的活動,就能重新獲得時間去做讓你快樂的事。

放下「你必須有始有終」這種信念。相反的,你可以「買回」原本要花費的時間,並將時間投入在令你更愉悅的事情上。

*本文摘自真文化出版《化解你的時間焦慮

書籍簡介

《化解你的時間焦慮:時間總是不夠用?你要管理的不是時間,而是改變工作觀念和順序》

作者:克里斯·吉勒博(Chris Guillebeau)
譯者:林巧棠
出版社:真文化
出版日期:2025/09/03

作者簡介
克里斯·吉勒博(Chris Guillebeau)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著有《3000元開始的自主人生》、《追求幸福》及《不服從的創新》,這些書已被翻譯成40多種語言,全球銷量超過100萬本。在他為自己工作的職涯中,也曾在西非擔任志願行政主管4年,並在35歲生日前造訪過全球各個國家(共193個)。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