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工作3個多月了。身邊的朋友陸續開始問我:「你什麼時候要回去上班?」 甚至有些人好意建議我:「不一定要找正職啊,接點案子也好吧?」
我理解這些關心,但老實說:我既不想上班,也不想接案。這不是耍廢,也不是逃避,而是一個非常有意識的選擇。
只是想把生活還給自己
過去十多年我都是工程師,寫過遊戲、App、Web系統。說真的,我並不討厭寫程式,但我越來越不喜歡那種永無止盡的節奏——每天忙十幾個小時,下班後還得追技術、補進度,連想靜靜吃頓飯、想個人生都覺得奢侈。
我不是不能再幹,只是覺得:我已經把人生最精華的十幾年給了工作,現在,是時候停一下了。
很多人會說:「那你自由接案就好啦,彈性又能賺錢。」但事實是,接案一點也不自由。客戶臨時改需求,你得配合;為了收入穩定,得主動開發、談合約;時間還是碎片化,生活沒有真正靜下來。
我不想再過那種一直「有事在燒」的日子了。我現在要的是一種可以慢下來、可以自己決定節奏的生活方式。
怎麼活?靠什麼收入?
這是很多人好奇的地方:不上班、不接案,那錢從哪裡來?其實我從很早就開始簡單生活+穩定投資,慢慢建立自己的現金流。
我目前的主要財務來源:
- 股息收入:以電信、金融、租賃股為主,還有零星的金融股和ETF,一年股利約40~45萬元。
- 現金存款+定存+債券基金利息:提供基本生活安全墊,存本的投資,並不提用。
- 非常節制的花費:平均每月2~3萬元,包括孝親費,有結餘還能再投資。
簡單說,就是用資產產生的現金流,支付我這段自由時期的生活成本。不用太省,但也不浪費,重點是我不用被迫為錢去耗損自己。
財務自由不是為了退休,而是「可以選擇」
很多人以為財務自由就是不工作。但我發現,更本質的自由,是:你可以選擇做或不做,而不是因為「沒錢」而被迫硬撐。
我現在的狀態,就是選擇「暫停」,重新找回內在的節奏與動力。不是永遠不上班,而是我想等一個讓我真正願意投入的點子或計畫。
這段時間我其實沒有完全閒著。我開始寫文章,分享我過去累積的財務自由經驗與思考,累積了不少讀者,甚至有幾篇突破萬觀看。
我也透過文章分享實用工具,像是如何用Google日曆記帳,讓不愛記帳的人也能簡單掌握財務健康狀況。這不只是練習,也是我對未來可能產品化方向的試探,並且找出我目前覺得最好的記帳方式。
我喜歡這樣創作型的慢節奏,它不一定立刻賺錢,但讓我覺得時間是自己的,這就夠了。
最後想說,如果你也正在懷疑自己是不是「太懶」、「太任性」、「太慢」,那你可以想想:你現在做的每一件事,是為了生活,還是為了逃避生活?
我選擇不工作,不是因為我放棄努力;而是我想把精力留給真正值得的事。
暫停,不是後退,而是為了重新選擇人生節奏;不接案不是排斥工作,而是拒絕焦慮與碎片化的生活。
財務自由的本質,不是變有錢,而是能夠「自己決定要怎麼過日子」。我還在過程中,但我認為自己已經離真正的自由更近了一步。
*本文獲「joey」授權轉載,原文:為什麼我選擇暫停工作,也不願接案(E-mail:guess4us@gmail.com)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