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1萬元生活費,如何養活一家三口?我和另一半都不是大胃王,每餐飯量約是一般成人的一半,晚餐多半為兩菜一湯與水果,加上小兒子去上學,中午只有我一個人吃飯。由於每個家庭的食量不同,還請各位自行斟酌參考。
想省錢,就自己煮飯
自從通膨成為理財話題之後,你是否有留意到外食的便當店幾乎個個超過100元?早餐店、午餐便當、晚餐便當,再加點飲料或水果,一天的伙食費大概要300到500元左右,這還只是填飽一個人的份量。
相對的,我以6天2000元作為自煮食材的預算,換算一天300元左右(撇除週末有一天想休息不煮飯),食材的話選擇平價的時令蔬果,每天花一點時間煮飯,就能攝取到足夠的蔬果纖維與蛋白質,並且盡量以333餐盤的比例——1個餐盤切成3等份,1份澱粉(糙米混白米)、1份蔬菜、1份蛋白質。相較於一般市售的便當,不僅減少精緻澱粉攝取,也增加蔬菜量。
可能有些人會說:「我不會煮飯」、「我煮飯不好吃」,但我認為,生而為人,要學會煮飯這件事,煮飯是人人該具備的技能,煮火鍋也好,燙青菜也好,唯有直面你的食物,選擇你要吃的,看見你吃下去的東西,才能知道你能打造出什麼樣的身體。
菜市場永遠是買菜的優先選擇
我很喜歡去菜市場,不光是能買到當季的新鮮蔬果,也能減少使用塑膠袋包裝。去菜市場時,我會帶上家裡多的塑膠袋。
南部菜市場的當季蔬菜幾乎都是銅板價,像是一把30元的地瓜葉,可以分2餐煮。再搭配鴻禧菇跟紅蘿蔔切絲,能增加配菜種類與蔬菜量,同時攝取到不同食物營養。
某陣子香蕉漲到一斤75元,不如先買價格穩定的蘋果,等到市場回到供需平衡的價格。菜市場逛久了,自然對秤斤論兩的菜價、肉價有感。
累了就只煮飯,搭配自助餐配菜
煮飯除了花費時間,事前的備料、事後的清洗都是繁重的勞務。辛苦工作一天,或週末外出不想煮飯時,我會事先洗好米,按下電鍋的預約功能鍵,回家時在路邊的自助餐選幾樣家人喜歡的菜色,就能快速上桌。
準備外食口袋清單
再怎麼愛煮飯的人,也有發懶點外賣的時候。我們家在存了一份美食清單,只要發現好店家便記錄下來。從百元小食到中價位餐酒館都有,每當需要外帶餐點的時候,就可以拿來參考。
如果這週想節省一點,就選平價的餐館,一來無須花時間找餐點,二來又達到控制生活費的目的。
盡量不喝飲料、少喝酒
自從今年開始執行「不消費計畫」後,我就幾乎很少去店家購買手搖飲跟在外面喝酒了。除了在家煮咖啡、泡茶,我幾乎想不起來上一次喝飲料是什麼時候。
以週末1杯手搖飲或咖啡為例,假設1杯60~120元,一個月約莫可省下480元。把這些費用轉移到感冒看診,或改買些堅果零食,也算是對自己身體健康的投資。
週末想出門走走時,我總會先用小保溫瓶裝好一杯無糖冰咖啡解饞;晚上想吃宵夜,就用新鮮檸檬+糖+伏特加調酒,或威士忌加蜂蜜與氣泡水,它們是我放假夜晚小酌的心頭好,既簡單又能滿足口腹之慾,還能達到開心的目的。
不委屈自己的活著
「不消費計畫」並非是時常吃泡麵或飯糰果腹,來節省生活費,而是重新好好檢視自己的飲食、生活習慣,計算出「好好生活」的最低成本是多少,你會發現所謂的「財富自由」,不必犧牲一切,也不必汲汲營營成為千萬富翁。
我想每個人追求的人生不同,但無論如何,都請不要犧牲自己的身體健康來換取金錢。
*本文獲「簡單生活文案(Susie)」授權轉載,原文:簡單生活|2025 不消費的一年計畫:5月,一萬元養活一家三口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