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總是覺得社交很累,很難讓自己輕鬆自在的與別人互動,根本原因不是你不會溝通,也不是性格問題,而是社交心力不足。只有心力不足的人,社交才會透支他的能量。這種社交心力,包含著4個維度。

  • 穩定心力:不因社交情境的變化而產生情緒波動,能保持自我穩定。
  • 拓展心力:願意主動探索新的社交機會,而不是被動等待社交。
  • 篩選心力:知道什麼社交值得投入精力,避免無效社交。
  • 聯結心力:建立長期有價值的人際關係,而不是淺層互動。

從社交心力的4個維度來看,社交並不只是簡單的「說話」,而是一系列的資訊溝通、情緒波動、能量互動的過程。

遇到不友善的話題,需要控制情緒讓自己保持得體;遇到意想不到的社交衝突,必須隨機應變處理。這些波動,都會不斷消耗心力,如果心力不足,社交就會變成一種能量透支的行為。

如果在社交後總是感到耗盡電量,這就是所謂的社交疲憊。而導致這種社交疲憊的原則,通常有以下幾種情況:

1.過度迎合別人,導致心理負擔過重

很多討好型性格的人,在社交場上總是努力扮演「友好型朋友」,總是在意別人的態度,小心翼翼的迎合別人的話題,即使很累也故作精力充沛的樣子;跟別人聊天,害怕冷場,拚命接話題、找話題,試圖讓氣氛保持熱鬧。

當你不斷消耗心理能量去取悅他人,而不是做真實的自己,社交就會變成一場對自己的消耗戰。

社交時,不要過度的迎合他人,試著放鬆下來,做自己就好,讓社交更自然。記住,社交不是讓每個人去完成一場完美的表演,其實沒有那麼多觀眾,做真實的自己最有力量。

2.透支能量,沒有及時進行「能量回補」

很多人在社交時,總是認真傾聽別人的故事,但一說到自己的話題,卻無人關心和傾聽;有些人習慣性關照別人的感受,卻忽略自己也有需求。在社群互動時,自己總是扮演情緒垃圾桶的角色。

如果一個人不斷輸出情緒價值,但沒有獲得相應的支持,心理能量就會被透支。盡量要遠離那些讓自己能量透支的朋友,學會平衡「給予」和「接受」,讓自己的社交不再是單向消耗。

如何建立社交心力?

1.學會「鬆弛感」社交

「鬆弛感」社交,並不代表隨意或不在意,而是一種高品質的自信和社交掌控力。它的核心是自己有足夠的價值感,無須由外界評價來確認自身價值。

在鬆弛感社交中,每個人不是社交場上的考生,不需要利用好的表現來博取他人打高分,而是以平常心去面對人際關係,在適當的互動中建立真正有價值的聯結。

2.用「能量帳戶法」管理社交

我們要留意自己的能量帳戶,並不是所有的社交活動都可以在這個能量帳戶裡「存錢」,有些社交是消耗,甚至是透支的。

有這樣的覺察,就要及時檢視社交感受,如果讓人感覺精疲力竭,那可能就是消耗型社交。隨著職場經驗的增加,要學會選擇和檢視社交活動,選擇能夠增加能量帳戶存摺的社交圈。

3.增強社交邊界感

對於那些增加能量帳戶存摺的朋友,珍惜和感激他們的付出;對於那些關心你的情緒和想法的人,要學會保持距離;對於經常讓你透支能量帳戶的人,要學會拒絕。

當一個人能夠有意識的一點點的收回自己的心神,聚焦自己身上,就會節省自己的心力,積攢自己能量。把這些能量留給真正值得付出的人,也替自己保留足夠的心理空間。

4.練習「淡淡的」魅力

在社交場合中,不需過度活躍,不喧賓奪主,學會用「少即是多」的方式影響他人。

這反而需要強大心力,臨危不亂、遇事不慌、張弛有度、以柔克剛、不爭不搶,內心絕不矛盾和焦慮,也不過分糾結和內耗,不在乎他人眼光和世俗的判斷標準,舉手投足間都是那種毫不費力、隨性灑脫的自信光芒。

真正的社交高手,是讓別人感覺舒服,也讓自己在互動中提升心力。

*本文摘自幸福文化《高能量21法則

書籍簡介

《高能量21法則:真正厲害的人,都是高能量體質!21個自我進化的啟動儀式,每一條法則都是爆發潛能的超級引擎!》

作者:張濤
出版社:幸福文化
出版日期:2025/10/08

作者簡介

張濤

企業家,教育奮鬥者,作家,投資人。

深耕教育領域多年,重點研究人的內驅力、學習力、創新力、堅毅力等關鍵能力,更關注讓人不斷成長與突破的根本力量──生命力。

他在理論與實踐的反覆淬煉中,構建出一套通往高能狀態的成長方法論,試圖回答關乎人生根本命題:如何活出持續燃燒、充滿能量的人生。他在《高能量21法則》一書中,從「斷捨離人際關係」到「建構心流引力場」,從「低谷期能量蓄能法則」到「高維决策心法」,本書爲你逐層揭開保持高能量狀態的祕密。

如果你始終在低谷或內耗的泥沼裡掙扎,這本書就是你衝出枷鎖的關鍵。畢竟,當你的能量足够强大時,全世界都會成爲你的助力。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芊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