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下班時間了,你準備關電腦,這時候腦中卻閃過一個念頭:「不然再處理一件事就好?」

多處理這一件事、晚個幾分鐘走人,好像沒什麼關係,甚至還會讓人覺得:這樣才算是有產能、對公司有貢獻、有責任感的表現。但一個小時過去了,疲憊感襲來,你發現自己今天又加班了。

《富比世》指出,這正是當代職場人普遍陷入的「再做一件事陷阱」(One More Thing Trap),這種心理模式導致許多人即使知道該休息,卻還是停不下手邊工作。長久下來不僅耗能,工作效率不增反降,還可能讓他人誤以為,你無法掌握自己的時間,進一步影響職場專業形象。

為什麼總覺得還有一件事沒完成?

這種「再處理一件事就好」的工作習慣,特別常出現在專業人士、完美主義人士或注意力分散者(ADHD)身上。

偽裝成高效率的完美主義

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害怕漏掉重要的事,或把事情留在「未完成」的狀態,執著於凡事臻於完美。他們的大腦會把停下來當成失敗,所以他們總是想著:「簡報可以再多添一頁、文案可以再精修一次」。最後陷入「再多做一點會更好」的無限迴圈,結果反而越做越沒效率,信心也越來越低。

ADHD 的「過度專注」陷阱

對於有注意力不足或過動傾向(ADHD)的人來說,從一件事切換到另一件事,本來就難。一旦他們進入「超專注模式」,更難停下來。他們甚至聽不到鬧鐘或提醒。加上ADHD族群對「新鮮感」和「完成感」特別有反應,所以多做完一件事,當下感覺很棒,只是後續節奏可能就整個被打亂。

看似有進度的「拖延症」

有時候,「再處理一下」其實是一種拖延戰術。它給人一種「我很有生產力」的錯覺,但其實是在逃避一些不舒服的事,像是做決定、結束會議,或面對沉默。

怎麼改掉「再做一件事」的習慣?

設定「時間協議」

會議開始前就講好什麼時候「結束時間」,然後說到做到。做到守時,也是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時間。可以指定一個會議計時員,或在會議結束前五分鐘和結束時設定鬧鐘。

使用「收尾提示」

幫自己設計一個「結束提示」來幫你結束專注狀態,像是設定計時器、說出固定的結語(例如:「我們先討論到這裡」)、或乾脆闔上筆記本。這些小動作能提醒大腦「該結束了」。

學會「先記下、晚點處理」

考慮準備一個「待追蹤清單」,記錄待辦事項或下次會議的議程;不是所有問題都要當場討論完。這樣既能準時結束會議,也能讓團隊知道,你已經確認過了,知道還有哪些事項要討論,不會被忽略。

面對現實,估算真實時間

下次當你想說「我只回一封信就好」、「我只補一行資料就好」,請先問問自己「再做這一件事」到底要花多久時間?真的只花5分鐘嗎?。大部分情況下,我們都會低估這些小事真正要花的時間。

下次你不妨觀察整個過程——從打開信、思考內容、找資料、打字回覆,到收到回信或看到其他通知跳出來……全部加起來可能已經花了20分鐘。當你更清楚時間真實流向,就不容易被「只要做一點點」的幻覺牽著走。

「箱型時間」管理法

如果你常常一做就做過頭,可以試試「箱型時間」管理法(Timeboxing),為每件事情設一個「結束點」,例如「這份報告只做 40 分鐘」。時間到就先停下來,評估一下:要繼續嗎?還是先切換任務?這讓你不是「做到停不下來」,而是「做完決定要不要繼續」。

如果你覺得「規劃時間本身又是多一件事」,也可以用像Sunsama這類幫你自動排程的App工具,讓每天行程更有界線,不再一路忙到晚。

停下來,不代表你不努力

現代職場上有太多「應該陷阱」:應該隨時回訊息、應該最後一個離開公司、應該永遠展現衝勁,我們誤以為工作時間越長,產出就越多。但研究證明,每週工作超過五十小時,生產力不升反降。

短時間內榨乾自己,絕對無法帶來真正的生產力,知道什麼時候該停,也不代表你工作不認真,建立可持續的工作方式,才能走得更遠、更穩、更久。

下次當你又有「再完成一件事就好」的念頭,最好的下一步就是:關上電腦,好好休息,明天再說。

資料來源:ForbesEntrepreneur

核稿編輯:林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