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精神導師和科學家曾經辨別出2種形式的幸福:「享樂式幸福」和「意義式幸福」。
享樂式幸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快樂」)只是短暫的感受,特徵是放在追求愉悅與避免痛苦上;意義式幸福則更著重於意義、實現自身潛力並對社會有所貢獻,最終換來長久的幸福感。
在這2種幸福中,究竟哪一種能帶來真正快樂的人生,已經爭論了幾個世紀。
單純的追求快樂,無法為人生帶來長期幸福
2013年,一組心理學家調查了將近400名成年人,這些人的共通點,都是想在人生的許多面向中尋求快樂程度與意義之間的關聯,包括行為、情緒、人際關係、健康、壓力程度、工作生活和創意追求等層面。
他們發現,雖然快樂的人生和有意義的人生通常有所關聯,但並不見得會同時發生;他們也透過統計分析來區別這2種幸福,發現所謂有意義(獨立於快樂之外),並不一定與舒適和富裕等社會標準有所關聯,但所謂快樂(獨立於意義之外)則與這些社會標準有關。
快樂通常聚焦於當下,而意義則著重於反思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如何演變。快樂通常是短暫的體驗,而意義能帶來更長久的滿足感。源自美好感受的快樂,往往與自我中心的「索取」行為有關,而有意義的感受則往往關係到無私的「付出」行為。
快樂仰賴於舒適、輕鬆和便利的感受,而有意義的人生則往往涵蓋大量具有挑戰性,甚至會帶來壓力、擔憂和焦慮的體驗。 以富有創意的方式來表達自我,並且關心個人、文化和社群認同,通常能造就充滿意義的人生,卻不一定能帶來快樂的人生。
許多人追求物質文化中的「快樂」形象,也就是享樂式幸福,或是讓自身所有渴望都得到滿足。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追求這樣的目標無法長期帶來美好人生的感受。
雖然的確得先滿足物質需求,才有辦法專注於探尋意義和目的,但到了某個程度,物質享樂帶來的滿足感會逐漸減弱。
對多數人而言,只有過著充滿意義、目的,並且奉獻於超乎自身以外更宏大事物的人生,以此換來意義式的幸福感,才是真正持久的幸福。
研究發現:讓人生充滿意義,有益健康
這2種幸福的差異,就刻在我們的細胞裡。研究員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Barbara Frederickson)和史蒂文·科爾(Steven Cole)在一項研究中,調查了由84名參與者自我回報的快樂感與意義感。
記錄下每位參與者的快樂感和意義感後,研究員進一步檢查了他們體內特定基因的表現程度。
身為基因學家的科爾,早先已經辨別出與各種長期逆境相關的特定基因表現。失去心愛之人的悲痛、財務困難、孤獨感或軍事衝突等體驗,會導致身體進入戰鬥、逃跑或僵住模式。
當身體持續處於威脅感之中,便會觸發一種基因模式:負責發炎反應的基因活性增強,而涉及抗病毒反應的基因機能下降。
換句話說,當身體預期會遭遇逆境和孤立時,會做好對抗細菌感染的準備;而當身體狀況良好並感受到社交連結時,則會準備好對抗病毒。
當研究人員檢查參與者的基因時,有個令人驚奇的發現:回報具有高度快樂感但缺少意義感的人,與那些面對長期逆境(例如長期處於悲傷或孤獨)的人,表現出相同的基因模式。
儘管時常享受身體層面的快樂體驗,但他們的身體卻存在容易發炎的基因。從演化的角度來看,沒有意義的愉快體驗,都會賦予身體類似長期處於逆境的感受。
如今,發炎已被證實與心臟病及多種癌症在內的嚴重健康問題息息相關。高達75%的參與者回報快樂感較高、意義感較低,只有25%的參與者回報有「幸福」的感覺,也就是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意義多過於快樂。
抱持強烈目標感的參與者,即使未必感受到享樂式的快樂感,卻具有與減少壓力反應和發炎作用相關的基因表現。
透過這個現象,我們可以從基因層面發現心率變異性的表現其來有自:能夠感覺與他人的連結而動態式跳動回應的心臟,會產生一種能顯著改善身體與心理健康的和諧狀態。
反思對成功的願景時,或許可以將這些發現納入考量。注意到某個欲望時,或許可以問問自己:「這個欲望背後代表了什麼渴望?這個欲望和我最深切的福祉一致嗎?這個欲望能不能造福我身邊的人,讓我與他人建立連結?」
*本文摘自方智出版《精準顯化六步驟:用心智魔法練習幸福,實現你想要的一切》
《精準顯化六步驟:用心智魔法練習幸福,實現你想要的一切》
作者:詹姆斯.多堤(James R. Doty)
譯者:鄧捷文
出版社:方智
出版日期:2025/08/01
作者簡介
詹姆斯‧多堤(James R. Doty)
暢銷書《你的心,是最強大的魔法》、《精準顯化六步驟》作者,也是非常受歡迎的講者,經常受邀到世界各地演講、接受Podcast訪問,並曾多次站上TEDx的講臺。
史丹佛大學神經外科學系教授,並兼任該校由達賴喇嘛贊助創立的「慈悲與利他研究暨教學中心」主任。他同時也是一位慈善家,所資助的健康診所遍及全世界,並在多所大學捐助獎學金與贊助講座。曾擔任多個非營利組織理事,包括「國際仁愛憲章」(Charter for Compassion International)與達賴喇嘛基金會。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虹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