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很多人來說,搭區間車聽起來像是一種辛苦的通勤方式。
「妳每週都搭區間車回台中?不會很累嗎?」同事這麼問的時候,我只是笑了笑,搖搖頭。老實說,我一點也不覺得辛苦。相反的,我覺得這樣的生活,其實很幸福。
每個週末,我都能坐上火車回家,穿過熟悉的街景,和朋友小聚、和家人吃飯。那是一種踏實的自由。儘管這樣的生活一點都不奢華,卻讓我在很多時刻,感覺自己「什麼都有了」。
而就在上週回台中的某段車程中,我突然意識到一件事:我好像很久沒有「窮」的感覺。不是因為我變得有錢,而是不知從何時開始,我的心裡,不再覺得缺了什麼。
心裡的「不夠」,才是真正的匱乏
回想起20幾歲的自己,我對「有錢」的想像很具體:不用查餘額就能下單,有出國的念頭就能馬上訂機票,進咖啡廳點餐時不必先看價格。當我無法達到這些標準,我便覺得自己還不夠成功、不夠優秀、不夠被世界接納。
那種匱乏感,就像心靈的霧霾,看似什麼都好,實則內在晦暗。
它滲透進每一次選擇、每一場比較、每一刻自我懷疑裡,讓人誤以為幸福是有價的、快樂是稀缺的,而自己永遠還差那麼一點點。
心理學家森迪爾・穆蘭納珊(Sendhil Mullainathan)與埃爾達・夏菲爾(Eldar Shafir)在《匱乏經濟學》中提到,當人處於資源稀缺的狀態——無論是金錢、時間,還是愛——大腦會自動切換成「生存模式」,將所有「心理頻寬」(編按:大腦在處理、思考問題時,能夠處理的能力上限)都集中在短缺本身。
那時的我,也長期活在這樣的頻寬裡。
一張照片、一句話、一篇無意間發布的社群文章,都能勾出我潛意識裡的自我否定,讓我覺得自己落後、配不上、還不夠好。而這正是匱乏最可怕的地方:它不只削弱資源,更瓦解內心的秩序。
真正踏實的感覺,是從日常選擇中慢慢長出來的
當然,我不是一夕之間變得「不匱乏」,而是透過日復一日,把注意力從比較與追趕中抽離。我開始在生活裡尋找「真的讓我感到好」的東西:一首老歌、一頓家常便飯、一句深夜寫下讓自己鼻酸的句子。
我記得某個週日下午,天氣很好,我原本打算出門處理幾件瑣事。但坐在沙發上的那一刻,我突然覺得,其實也沒那麼急。
於是我就讓自己留在家,泡了咖啡,重新翻開一本之前沒讀完的書。陽光照進客廳,整個空間都安靜下來。那一刻我想,原來不做什麼也沒關係;原來不讓自己被「應該」推著走,就是一種很深的安定。
那些看似微小的片刻,在我心裡慢慢築起一種穩定的信念,我不是因為得到什麼才幸福,而是因為,我終於不那麼需要證明自己了。
「心靈富足」是一種鍛鍊出來的思維肌肉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做「足夠感」(Sense of sufficiency),它指的不是滿足現狀、放棄成長,而是一種內在的穩定位置。
我開始發現,真正閃閃發光的人,不一定擁有最多,而是最少活在比較裡。他們能在平凡中活出滋味,在不完美裡找到韻律;他們的生活也許安靜,卻有著深層的亮光。
當我坐上區間車,看著窗外的稻田與黃昏,心裡卻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滿足感。不是因為我什麼都擁有,而是因為我不再以「還缺什麼」來衡量自己。
我們都曾在某個年紀,用盡力氣想變成別人眼中的樣子。
直到某天,你發現生活真正的滋味,不在他人的眼光裡,而在自己心裡靜靜流動的那股踏實感。也許你現在正走在一段還沒結果的路上,也許你還覺得有點慢、有點迷惘。沒關係,那都是生活。
願我們都能在來回奔波的日子裡,看見屬於自己的光。你只是在過屬於自己的日子而已,但光是「而已」,就已經足夠。
*本文獲「只贏推推」授權轉載,原文:當我發現自己脫離「窮」的時候,其實還沒很有錢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