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講求效率與生產力的世界裡,「無所事事」似乎成了一種懶散的代名詞。但其實這對荷蘭人來說,卻是一門值得修練的哲學,名為「Niksen」。
這個源自荷蘭文的詞語,意指刻意什麼都不做,不是因為懶,而是為了給心靈留白的重要性,讓生活得以喘口氣。
本文以4點帶你一次掌握,這種看似反直覺、其實極富智慧的生活態度。
Niksen是什麼?
Niksen這個字源自荷蘭語的「niks」,意思是「無」或「什麼都沒有」。而Niksen的實踐,就是刻意選擇讓自己暫時不做任何有生產力的事,例如:坐在窗邊發呆、盯著天花板放空、聽音樂但不滑手機、在公園裡只是靜靜看人來人往。
這與冥想、正念(Mindfulness)不同。冥想講求集中呼吸、放下念頭,正念強調覺知當下,而Niksen則允許你隨心所欲放空、不加控制的漫遊思緒。
回過頭來看,什麼都不做不是耍廢,而是一種選擇,一種允許自己鬆下來的日常狀態。
「Niksen」解析1:從滿滿的行程中反思
現代人習慣將時間排滿:行程滿、通知滿、腦袋也滿,甚至連休息時間,都被追劇、滑手機、看社群填滿,結果反而讓身心更疲憊。Niksen真正價值就在於,它提供一個喘息空間,讓我們從被占據的日常中抽離。
Niksen能減緩壓力、提升創造力,甚至有助於預防過勞。因為當我們什麼都不做時,大腦才有機會自動整理累積的資訊、釐清雜亂思緒,就像讓電腦跑備份,才不會當機。
「Niksen」解析2:練習讓自己停下來
不需要什麼高深的技巧,也不需要報名課程或特別設備,只需要非常生活化的幾個練習方式,就能夠實踐。
首先早起後,在咖啡還沒喝完前,先坐在陽台上發呆5分鐘;接著午休時間,把手機放旁邊,靜靜聽窗外的聲音,不做任何事;最後是在通勤途中不聽Podcast,也不滑手機,就讓眼神隨車窗外景色流動。
其實,重點都不在做了什麼,而是給自己一段可以不做任何事的空檔。初學者一開始可能會感到焦慮或罪惡感,那很正常,因為我們習慣了把「忙」當作成就的象徵。但當你開始接受放空也是一種選擇,心境會出現微妙轉變。
「Niksen」解析3:提升生活質感
有人會質疑,無所事事是不是一種浪費生命?但事實剛好相反,重點在於拿捏適度的Niksen,反而能讓生活更有節奏。
當你在一整天的節奏中加入不做事的小空格,會發現專注力變得更集中,情緒也更穩定。
Niksen是不少人對抗過勞與焦慮的秘訣,它鼓勵我們尊重生活的鬆弛面,在放空中重新與自己對話,也許不會立刻帶來成就感,但會讓你重新掌握生活的主導權。
*本文由「Bella儂儂」授權轉載,原文出處:荷蘭人的「無所事事」也是一種哲學?4點搞懂何謂Niksen精神,會放空的人更快樂
延伸閱讀:
「侘寂風」為何令日本人迷戀?5個生活哲學,從不完美中找到平靜
遠離戀愛腦!3招檢測+4方法維持健康關係:從建立「這件事」開始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