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5個關於自我提升的成長策略常被人們推崇,卻因為被過度簡化與誤解,成為導致失敗的有毒建議。

策略1:保持優異的表現

這個策略會導致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由於自我提升並不意味著我們必須永遠維持上升的成長曲線。

上下起伏或短暫的停滯,是常有的現象。人不是機器,會受到情緒、健康等生理因素的負面影響,只要整體在長期趨勢是向上的,一切都是正常的。就像長線投資不在意短期的上下起伏,而自我提升也是一種長線投資。

如果你能意識到這點,就能更有耐心,不容易灰心喪氣。

策略2:參考成功者的做法讓自己更好

這個策略會導致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由於當我們以有能力或更有成就的人做為改進的基準時,往往會忽略環境與自身條件不同造成的差異。

有成就或展現出過人能力的人,通常具備天賦、努力和運氣這3個要素。我們「看見」的大多是別人努力的環節;而天賦與運氣不易察覺,也無法仿效,卻往往是成敗的關鍵。

看到別人1個月讀10本書,於是你決定也要這樣做,結果往往適得其反;不管成功與失敗,都無法從中學習到經驗。

更糟的是,為了維持自尊心,會不自覺的拿那些自己認定不太成功的對象來比較,因此得到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自己還是蠻厲害的錯覺。

我們應該回到自己本身,回顧自身的錯誤與經驗,來尋求改善機會。更專注在自我的成長,這與他人無關。這樣也會讓你更清楚該往哪裡去?如何前往?以及為何如此做?

策略3:刻意練習是唯一的成功策略

這個策略會導致失敗的主要原因,是過於迷信刻意練習帶來的價值。刻意練習是有效的方式,但不是唯一的。

對每一個人來說,進步的方法並非只有一種,也不會是靠單一策略就能奏效的。有彈性的複合式計畫,或許會更合適;既要刻意練習、也讓自己不帶目的地去參與各種體驗,從中去覺察、啟發,以及學習與改進。

更重要的是,從中學習如何擁有自主性。

策略4:專注在最具挑戰的目標

這個策略會導致失敗,是因為只專注在最具挑戰的目標,可能會讓我們精疲力竭,提早放棄。

較佳的做法,是選擇高出能力一些些、具挑戰性的目標,讓自己進入心流區。一旦開始執行,就關注在活動本身的回報與樂趣,而不要強調結果。讓自己從事一些簡單的挑戰,也有助於累積成就感、維持衝勁。

我曾經在一本書上看過這樣的說法:過度設定目標與追求目標,反而可能阻礙了進步。

因為太過於關注目標的設定,增加了我們對於某件事的思考量,但也同時減少了花在做這件事情上的時間;一旦遇到有時間上的限制,結果不是時間不夠完成,就是草率執行得到不好的成果。

許多人習慣基於目標,評估需要投入的資源、時間與成本。但是,在這個迭代速度越來越快的時代,根據所能獲得的資源限制與時間條件,先取得現階段最大成果、再逐步推進,反而有更大的勝算。

策略5:做最重要的事

這個策略隨著OKR的流行被許多人掛在嘴邊。會導致失敗的原因,就如同我們常聽到的「做就對了」,在缺乏大前提之下是沒有意義的。

沒有思考、胡亂的做,往往只是瞎忙。從現有選項之中找出最重要的事,也未必是對的選擇。

不少人會用時間管理矩陣來區分手上的工作任務,並將重要不緊急這個象限的項目視為最重要的事。但這麼做會有2個盲點:一個是真正重要的事可能沒有被列入矩陣當中,另一個就是我們其實很難忽略那些重要又緊急的項目不管。

正確來說,所謂「做最重要的事」是要求我們先確認長期目標,然後以終為始,拆解出需要進行的任務,接著找出其中的關鍵任務,就是最重要的事項。然後確保有足夠的資源與時間投入在關鍵項目上,同時也要完成其他項目。

這也是OKR的基本原則。做最重要的事,不是只做最重要的,而是確保資源優先分配在重要的項目上;在規劃剩餘的有限資源時,自然會刻意避免資源閒置,或投入在無意義的地方。

以上5個策略,你是否也曾經誤解或不當使用?

*本文獲「劉奕酉」授權刊登,原文:職人觀點|關於自我提升,被眾人推崇卻有毒的五個策略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