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都認為原創性湧自青春之泉。用知名創投家維諾德‧科斯拉(Vinod Khosla)的話來說:「35歲以下的人是能夠促成改變的人。就新點子而言,45歲以上的人等於是死了。」

愛因斯坦在20多歲時發表了關於相對論的第一篇革命性論文,在那之後他也說過類似的話:「一個人如果在30歲之前未能對科學做出偉大貢獻,那他就永遠也做不到了。」

但是這種創造力的衰退並非不可避免。當公司裡設有意見箱,證據顯示,較年長的員工往往比年輕同仁提出更多點子,點子的品質也更高,而最有價值的建議來自55歲以上的員工。

許多大師在年長之際,事業才達到巔峰

芝加哥經濟學家大衛‧蓋倫森(David Galenson)指出,在藝術界和科學界,雖然我們很容易想到那些早早就大放異彩的年輕天才,卻也有許多年老大師在年長之際才達到顛峰。

在電影界,希區考克在拍片30年後才拍出生涯中3部最受歡迎影片,他在59歲時拍了《迷魂記》,在60歲時拍出《北西北》,在61歲時拍了《驚魂記》。

在詩壇,佛洛斯特(Robert Frost)最常被轉載的詩作有92%都在他40歲之後寫成。

要如何解釋如此截然不同的創造力生命週期?

我們何時會抵達自己原創性的高峰,以及這高峰期能持續多久,這取決於我們的思考風格。

概念型創造者vs實驗型創造者

當蓋倫森研究創造者,他發現2種截然不同的創新風格:概念型和實驗型。概念型的開創者想出一個偉大的主意並且著手去執行,實驗型的開創者則透過反覆試驗來解決問題,在這當中學習並且進化。

根據蓋倫森的研究,概念型的開創者是短跑健將,而實驗型的開創者則是馬拉松跑者。

當他研究曾獲頒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概念型的開創者平均在43歲時做出最具影響力的研究,實驗型的開創者則是在61歲。

當他分析著名詩人最常被轉載的詩作,概念型開創者在28歲時寫出他們的最佳作品,實驗型開創者則是在39歲。

而在一份針對所有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的獨立研究中,在30歲以下的年輕天才中,恰好有半數是從事理論工作的概念型開創者。在45歲以上的年長大師中,98%做的是實驗型的工作。

概念型創新可以迅速完成,因為不需要花許多年做有步驟的調查。此外,概念型突破往往發生得比較早,因為當我們從一個新鮮的觀點來處理一個問題,最容易得出具有驚人原創性的洞見。

實驗型做法花費更長時間,但更有機會持續創新

蓋倫森發現:「概念型開創者通常在初接觸一門學科不久之後就做出對此一學科最重要的貢獻。」由於這個原因,一旦概念型開創者深陷在處理問題的既定方式中,他們就變得比較沒有原創性。

概念型開創者上了年紀之後之所以及不上年輕時的輝煌成就,並非由於他們用盡了所貯存的某種靈感仙丹,而是由於所累積的經驗帶來的影響……,概念型開創者的真正敵人是固定思考習慣的建立。

身為概念型開創者,這就是愛因斯坦的問題所在。當他發展出特殊相對論,他並沒有在進行科學研究,而是在做思想實驗:他想像自己在追逐一道光束。一旦愛因斯坦內化了他的相對論原理,他就很難容納背離這些原理的量子物理學。

相反的,實驗型創新雖然可能需要數年乃至數十年的時間來累積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卻成為原創性更為持久的來源。

佛洛斯特最常被轉載的詩作中沒有一首是在他20多歲時寫成的,只有8%是他30多歲時所寫,而他終於在40多歲時大放異彩,後來在60多歲時又再達高峰。

佛洛斯特自承:「我絕不會用我不曾聽見別人在說話時用過的字眼或詞組。」每一首詩都是個混合不同元素的實驗。

概念型開創者往往很早就想出原創性的點子,但卻有自我模仿的風險。實驗型的做法花的時間比較長,但卻被證明較具有更新能力:實驗使我們能繼續發現新點子,而非複製自己過去的點子

想變得有原創性,永遠不嫌遲

隨著我們逐漸年長並且累積了專業能力,要維持自己原創力的最佳對策是採取實驗型的做法。對於我們想要創造的東西,我們可以事前做比較少的計畫,而著手測試各式各樣的試驗性點子和解決方案。

最後,如果我們有足夠的耐心,也許就能碰上一個新穎而有用的點子。這種實驗型做法對達文西來說很有用:他在46歲時畫完〈最後的晚餐〉,而在50出頭時開始畫〈蒙娜麗莎〉。

好事會降臨在那些耐心等候的人身上,而對實驗主義者來說,要變得有原創性永遠不嫌遲。

你做的實驗越多,就越不會受限於你從前的想法。你從自己的發現中學習,不管是從聽眾身上、從畫布上,還是從數據中。藉由把目光望向世界,你能改善自己邊緣視線的敏銳度,不至於陷入自己想像力的狹窄視野中。

對一個年輕天才來說,短跑衝刺是個好策略,但要成為一位年長大師則需要有做實驗的耐心去跑一場馬拉松。

兩者都是通往創造力的途徑。然而,對我們當中那些沒被一閃靈光擊中的人來說,緩慢而穩定的做實驗可以指引道路,通往為時更長的原創性。

*本文摘自平安文化出版《開創心態

書籍簡介

《開創心態:華頓商學院最具影響力教授,不墨守成規的破局智慧》

作者: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
譯者:姬健梅
出版社:平安文化
出版日期:2025/08/04

作者簡介

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

畢業於哈佛大學,並獲得密西根大學心理學碩士和博士學位,不到三十歲即成為世界知名的華頓商學院最年輕的終身聘教授,入選美國《商業週刊》最受歡迎的教授,並且連續七年獲評華頓商學院頂級教授。他獲選為全球十大最具影響力的管理學思想家、最佳商學院教授、《財星》雜誌四十位四十歲以下(40 Under 40)傑出人物、世界經濟論壇「全球青年領袖」,並榮獲美國心理學會以及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頒發的傑出科學成就獎、美國管理學會「卡明斯學術成就獎」、產業及組織心理學會「青年傑出貢獻科學獎」,以及「歐文斯學術成就獎」的工業組織心理學最佳發表論文獎。

格蘭特的第一本書《給予》出版後即備受各界讚譽,不但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並入選亞馬遜、蘋果、《金融時報》和《華爾街日報》年度最佳好書、歐普拉必讀選書、《財星》雜誌必讀商業書籍、《華盛頓郵報》所有領導者必須一讀的書。而在相隔三年之後,他才再推出第二本書《開創心態》,從不同角度探討個人和企業的成功之道,並提供創新的思考,果然一推出即躍居全美暢銷冠軍,並入選亞馬遜當月最佳好書,並接受台灣商業周刊、經理人月刊特別專訪。

二○二一年,格蘭特出版迄今為止的代表作《逆思維》,不但全世界銷量突破百萬冊,更於臺灣銷售突破十五萬冊,橫掃各大通路年度排行榜,獲選為博客來、誠品、金石堂書店選書,並獲得博客來BOOKS POWER「讀者票選最愛非文學書」。二○二三年,格蘭特出版新作《隱性潛能》,美國銷量在短時間內就突破四十五萬冊,並售出三十八種語言版權,一出版即攻佔各大通路排行榜,並獲得博客來年度選書肯定,成為新一代的現象級暢銷書。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