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在苗栗老家的母親,因為不合的牙套,常感到噁心、疼痛,沒有牙齒咀嚼,她只能吃流質食物。由於缺少牙齒支撐臉型,她也怯於出門。父親為此感到不知所措,每到中午時常在外奔波,只為買到母親願意放入口中的食物。

父親曾帶母親回原牙醫診所調整牙模,醫生說牙套不密合才會不適,解決方法是重做牙套或考慮植牙。我不禁思考:舊牙套就沒有修改的可能嗎?新牙套一定合用嗎?會不會又重複同樣的錯誤?植牙所需的時間、費用,以及對怕痛的母親和家庭來說,比原來的問題更令人擔憂。

父親依我的建議,帶母親去第二家牙醫諮詢,但診斷結果與第一家類似。我心裡充滿疑惑:不到1年的牙套為什麼就要重做?不能調整嗎?更何況母親已70多歲,身體能承受植牙手術嗎?

我開始意識到,這件事需要我陪同聽診、做判斷。我親自帶母親去看牙,朋友介紹下,我們去了第三家牙醫診所。醫生看完診、聽完描述後,平靜的說,牙套造成噁心想吐是正常的,高達30%的人都有此現象,建議我們要習慣並接受這種不適感,否則才考慮植牙。

3家牙醫的建議大同小異,但我心裡一直在問:難道沒有別的改善方案嗎?不想讓母親忍受牙齒問題造成的不便,也擔心衍生更多的健康問題。

就在我感到無助的時候,我想起台北一家常去的牙醫診所,張醫師是位70歲的資深牙醫。我趁著洗牙的機會,詢問張醫師有關母親的狀況,張醫師聽完說道:「這很簡單,只要把牙套稍微調整,有機會解決你媽媽的問題。」

張醫師無奈的說,現在的年輕牙醫,出於賺錢考量或技術斷層,不太願意提供這類利潤不高的服務。雖然語氣保留,但我看到了希望,立刻勸母親北上看張醫師。

母親一開始不願意,在我的堅持下,讓父親開車帶著她到台北。張醫師只花15分鐘,就調整好牙套的大小、形狀與角度,並教母親戴好牙套的小技巧。當晚我打電話給母親,她驚喜的說:噁心感幾乎消失,戴牙套的疼痛也大幅改善,甚至整晚都能戴著,不像以前戴1、2個小時就痛到必須拿下。

這一年多來,母親因牙套問題瘦了一大圈,父親也為此焦慮不已。如今牙套問題終於解決,母親的食慾逐漸恢復,人也變得開朗有精神了。

母親牙套問題給我的5個啟發 

這段為母親尋找牙醫的過程,我體悟了5件事,分享給大家:

1.孝順該主動行動,而非被動等待

原先母親的牙齒問題,都是由父親在處理,我以為沒問題。但當我發現母親的狀況不但沒有改善,反而越來越差,我意識到不能再被動等待。

孝順不能只是心裡想著,光「想」解決不了問題。發現問題時,就應主動去了解、尋找解決方案。

2.親情是最值得付出的投資

這段過程中,我花時間、精力,甚至請假帶母親看診。當母親告訴我噁心感消失,可以好好戴上牙套時,所有辛苦都煙消雲散。看到她臉上恢復笑容,我知道一切都值得。為家人所做的付出,不是負擔,而是最珍貴的投資,能換來家人的健康與快樂。

3.學習「破框思考」:尋找更多答案

起初,我聽從3位牙醫的專業意見,但內心一直在反問:「真的沒有其他方法嗎?」我沒有被答案框架,而是持續尋找可能的對策,最終找到真正的解決方法。

這就是破框思考的力量。遇事時,多問「為什麼?」、「有沒有其他可能?」就能避免思維僵化,找到屬於自己的解決之道。

4.培養「解決問題」能力:把抱怨轉為行動

聽父親轉述牙醫說法時,我心裡充滿抱怨。但抱怨解決不了問題,我意識到如果不親自出面,這件事很難解決。

於是我從旁觀者變成行動者,親自帶母親看牙。與其抱怨,不如學會主動行動,把「抱怨者」轉變為「行動者」。

5.真正的「價值」,藏在不被看見的細節

張醫師展現出累積多年的經驗與技術,只花15分鐘就修整好母親的牙套,解決她這一年多來受到的痛苦。

在快速的後現代,許多人追求速成和利益,但能走得遠、受人尊敬的人,往往是願意付出時間與心力,精進不被看見的細節、關心被忽略的人事物。當你能為他人創造超越金錢衡量的價值,你的影響力將比任何高薪或頭銜更強大。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