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職場後每天都非常忙碌,但因為不想跟同事朋友脫節,所以只要有人約我就會參與,卻又讓自己感到更累,是不是該留時間跟自己獨處?」一位進入職場不久的年輕朋友問道。
我過去也有類似的心境,於是回答:「我也很喜歡跟朋友們相處,但有時候並不是真的想出門。像是當我年輕時剛進到新環境或新階段,對未知抱有興奮但也有恐懼,會渴望與他人連結。這時,若與自己獨處可能會感到寂寞、不安,甚至不知道該如何享受。
然而,隨著經驗累積與成長,我們需要學會如何有效的與自己相處,才有空間進行深度思考;對於自我學習,以及情感面的反思,都有很大的幫助。」
朋友接著問:「似乎是可以嘗試看看,練習獨處時有沒有什麼該注意的呢?」
「有計劃和策略的獨處是有益的,首先,要設定一個明確的目標和預期,不要把獨處看成孤獨,而是給自己一段安靜的時間來反思或充電。例如,每天晚上花30分鐘靜下心來,無論是冥想、閱讀還是自我反省,這都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靜下心後,可以從思考分析自己開始,透過分析自己來找出優勢、弱點、興趣與需求,以便安排後續獨處的計劃,就能更清楚知道該做些什麼。像是學習新技能、計劃下一步的職涯發展,或僅是讓精神放鬆一下。最好是有一個自己的空間,並且在這段時間放下社群軟體,持之以恆,就能在獨處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寶藏。」
如何享受獨處而不孤獨?
在快節奏的現代職場與生活中,「如何與自己獨處」成了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部分人上了許多課,習慣面對各式各樣的外部挑戰、溝通與人際關係,卻忽視了獨處,也就是與自己相處的能力。
夜以繼日的向外燃燒後,再有能量的人,也會感受到燃燒殆盡。因此,我們必須學會如何有效的與自己相處,才會有空間進行深度思考。
在專案管理中,我們會強調要監控,因為每個階段都需要回顧和調整,才能逐步優化。而獨處的本質就像是在人生這個專案中,進行自我審視、自我監控。我們可以用以下4個步驟來幫助自己。
1.設定目標與預期
獨處不意味著孤單寂寞,而是給自己一段時間。設定好獨處的目標就像要啟動專案前,需要明確定義範圍,如我會設定每天睡前的20~30分鐘,用這一段靜心時間來冥想、閱讀或反省這一整天的過程,有時也會迸出創作的靈感。
2.分析自我需求
從商業分析的角度來看,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產品」,分析自己的優勢、弱點、興趣與需求,透過需求分析。找出在獨處時能讓自己成長的最佳方式,接著再安排後續獨處的計劃,就能更清楚知道該做些什麼,無論是學習新技能還是進行深層次的內省。
3.創造舒適環境
在執行計劃前,先建立一個適合自己的獨處環境,選擇一個安靜、舒適的場所,也建議放下社群軟體、遠離干擾,為自己的獨處時間打下良好的基礎。若是有家庭、小孩的人,可能會需要錯開時間,將獨處時間安排在小孩睡著之後,或是起床前。
4.迭代與反思
就像敏捷開發中的迭代循環,與自己獨處也是一個不斷調整的過程,我們可以在每次獨處之後,反思哪些方法有效、哪些需要改進,調整下一步的計劃。這是一個持續改進自我的迭代過程。
獨處時可以做什麼事?
1.回顧歷練
在獨處時思考過去一整天的經歷,反省自己在處理這些事時可能有的盲點。這像是一種自我更新的儀式,從過去的經驗中提取教訓。
2.策略規劃
隨著經驗累積,我們的視野會更廣闊,獨處將成為高效思考和制定長遠規劃的黃金時間。我有不少靈感與新計畫,都是在這段時間內發想出來的。
綜上所述,學會與自己獨處,是一項需要策略與技巧的能力,透過設定目標與預期、分析自我需求、創造舒適環境、以及迭代與反思這4個步驟,來提高個人的專業素養,並促進全面成長。
主動並適度的獨處,是與內心對話、提升自我的好機會,隨著年齡與經歷的增加,獨處帶來的深度思考、內在平靜與智慧,是經驗不足時難以企及的寶貴財富。每一次獨處後,你都將變得更強大。
*本文獲「Carry Kuo」授權轉載,原文:獨處非孤單,而是與自己對話|4個步驟幫你掌握自我進化良機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