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來,每個星期三,荷蘭的楊·穆爾都會搭火車前往阿姆斯特丹的史基浦機場。他會從那裡飛往另一個歐洲城市,大多數是斯德哥爾摩,有時是巴塞隆納、赫爾辛基,或是漢堡。

一抵達當地機場,他會花1、2個小時在航廈內閒晃,然後再搭乘另一班航班返回阿姆斯特丹。這趟旅行就到此為止:沒有出境觀光或購買紀念品。

楊·穆爾幾乎每週都會這樣做,整整20年。他搭過總計超過1000次的航班,所有航班都遵循相同的儀式:選擇靠窗的座位,從3萬英尺高空眺望天空,以及在機場航廈漫步。

我知道有些人讀到這裡會想:真是浪費。他做了旅行該做的所有事,卻沒有真正去旅行。

當然,會這麼想的人顯然不是楊·穆爾。對他來說,這項每週儀式讓他感到快樂。他喜歡在空中翱翔、享受飛行,卻哪裡也不去的輕鬆冒險感。

而且,這項儀式也真正融入他的生活中。因為他對目的地並不在意,所以選擇了最便宜的航班,而且由於當天來回,每週的旅行也不會讓他長時間離開家。

每當我思考下一步該怎麼做時,總是會想起這則故事。這故事讓我微笑,部分原因是我也喜歡旅行,且不會在目的地強迫自己做些什麼,但同時這故事也以另一種方式啟發人心。

楊·穆爾和許多人不同,他知道什麼能讓他快樂,而且勇於追求。此外,他為了純粹的享受而旅行,而不是把旅行當作達成其他目的的手段。

如何找到讓你快樂的事物?

如果你想成為像楊·穆爾那樣的人,也許不必每週隨意飛往一個城市,且不離開機場,首先要了解什麼會讓你快樂。

這看起來像是一個非常簡單的練習,但如果你知道怎樣讓自己快樂,那為什麼還會感到焦慮呢?為什麼時間流逝的感覺讓人無法招架?對某些人來說,他們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必須得到某種效用,如果做了一些不符合明確目標或關係的事,就會感到奇怪和不自在。

在直覺上,你或許知道某些事會讓你快樂,但你還是苦苦掙扎,難以克服「效用」的信念。你可能需要一點引導走向正確的方向,讓自己不再成為前進的障礙。

給你一個建議:想要更快樂(而且焦慮更少),就要從更多的感受到「活著」開始。

用「活著」這個詞來形容一種感覺很有趣,因為你總是活著啊,至少在死之前是如此。但是,你並不是常常這麼想的,在大部分時間裡,你就是這麼繼續過下去,對什麼事物都沒有特別的感覺。

所以,就像你試圖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細心一樣,多去留意那些讓世界變得更加清晰、更脫穎而出的時刻吧。有時候,這些時刻會讓你感到意外。

你突然意識到一顆新鮮草莓的味道是如此美味;你出去散步時,發現陽光普照;你和伴侶或朋友一起吃晚餐,時光飛逝。那些時刻可大可小。當你有這種感覺時,其他一切都變得不再重要。

如果你長時間處在悲傷或憂鬱的狀態,這種充滿活力的感受會更加顯著。對我而言,這樣的時刻就像是天空打開了一般,就像有人拍了拍我的肩膀,對我說:「嘿,別擔心,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還有,看看天空!」

澄清一下,如果你曾感到悲傷或憂鬱,即使經歷了這種活著的精采時刻,並不代表這些情緒結束了,這些情緒可能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來來去去。

儘管如此,除了感受悲傷外,體驗那些精采時刻也是必要的。精采時刻提供了休息的機會,甚至指引你要更加專注的方向。

由於時間有限,你要捕捉更多精采的經驗,而不只是偶爾體驗而已。理想情況下,你每天都可以感受到「活著」,這是一種強效的解毒劑,可以緩解不堪重負的感覺。

創建一個「活著」的記憶庫

首先,列出那些讓你覺得「活著」的時刻,可能是較新的記憶,或是很久以前的時光。以下是我記憶中的小清單,我是快速記下來的,不多加思考:

  • 舉辦一項世界紀錄挑戰,目標是最多人穿上恐龍服裝。
  • 在東歐搭乘夜間火車旅行。
  • 和一位許久沒見或沒交談的朋友聯繫。
  • 為我關心的事業或活動參加志工服務。
  • 解決書稿中的問題並取得進展。
  • 帶我的團隊去參加障礙賽活動。
  • 站在台上面對許多人演說。

有時候,魔法來自獨特的、一次性的體驗,有些則來自你常做的事。對於反覆出現的回憶,我的思緒常會出現戶外跑步的時刻,並不是每一次跑步都有魔法(大多數沒有),但有時一些特別的事常會發生。

請注意:列清單時不要將「看電視」這類活動加入。不是我要批評電視節目,我跟大家一樣,偶爾也會享受好節目或影集,但被動的看著螢幕,不是減輕時間焦慮的最佳療法。說到底,狂看電視只會讓時間悄悄流逝,卻什麼成果也沒留下。

一旦列出自己的清單後,請留意其中一些活動的共同元素。這些活動有哪些共同點?對我來說,共同點包括:

  • 喜悅。
  • 挑戰。
  • 讓人們開心。
  • 創造某些事物。
  • 大膽。

透過這份清單,我可以看到讓自己「活著」的幾項活動和上述共同點相連。例如,舉辦活動需要大量的努力(而且很有挑戰性!),但如果做得好,我可以讓大家感到快樂。

有些共同點並不是關於服務他人。當我旅行時,只跟我自己有關,這完全是一種獨自的追求,是我一直想著這件事而決定去做的。

因此,不是所有讓我感到「活著」的事都與服務、社群、與他人連結有關。恰恰相反!更強的「活著」感,通常是跟向內審視自己有關,而不是向外尋找。

楊·穆爾的每週短途旅行並不是為了服務任何人,這些短途旅行能讓他在充電之後,在其他地方更有能力幫助他人。當你感到疑惑時,記住:去尋找那些最能讓你感到「活著」的事物。跟隨那種感覺,就像追逐太陽。

*本文摘自真文化出版《化解你的時間焦慮

書籍簡介

《化解你的時間焦慮:時間總是不夠用?你要管理的不是時間,而是改變工作觀念和順序》

作者:克里斯·吉勒博(Chris Guillebeau)
譯者:林巧棠
出版社:真文化
出版日期:2025/09/03

作者簡介
克里斯·吉勒博(Chris Guillebeau)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著有《3000元開始的自主人生》、《追求幸福》及《不服從的創新》,這些書已被翻譯成40多種語言,全球銷量超過100萬本。在他為自己工作的職涯中,也曾在西非擔任志願行政主管4年,並在35歲生日前造訪過全球各個國家(共193個)。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