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陣子,養成了一個新的習慣,全拜《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這本書所賜。

因為上班的時間比較彈性,早上等先生孩子出門後,我會利用清洗早餐杯盤的零碎時間,來替自己準備午餐和晚餐的便當。午餐通常是一包花椰菜米,加入我喜歡的雞絞肉、毛豆。有時也會添幾枚蝦仁,放上平底鍋翻炒,不到3分鐘,就是一道很有飽足感的花椰菜米炒飯。

接著,在蒸蛋器裡放入2顆雞蛋,切半顆蘋果、撿數粒小番茄,晚上只需要熱杯豆漿,便可拿來當成營養晚餐。

整個過程,10分鐘內即可完成,等待蒸蛋器的提示音響起之前,還有足夠的時間,一邊喝杯溫開水,一邊慢慢上妝。此時,順便可以點選喜歡的podcast節目,收聽最新集數。

當生活被代辦事項塞滿⋯

這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前幾個月剛開始練習時,很難想像會為我帶來什麼樣的改變。畢竟,我已經有段時間打不起精神,去嘗試任何工作和常規生活以外的事。

我和《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作者艾米莉‧巴列斯特羅斯(Emily Ballesteros)一樣,我的一天,在無止盡的待辦清單裡度過,無論多麼努力,隨時都會有新的待辦事項冷不防竄出。

入睡之前,未完的待辦事項在夢中演化成各種情境,我時常夢見自己錯過考試、或者上機前才發現自己沒帶護照。

從表面來看,我沒什麼大礙,言語行動如常。只有我自己察覺得到,某些地方不大對勁。例如某些戒斷已久的老毛病,又故態復萌:極端厭食與暴食、懶怠與外界往來、不管白天有多疲倦,睡覺前依然貪戀滑手機。

依照本書的觀點,這都是一些典型的倦怠指標,因為長時間處於疲憊、壓力、茫然不協調的狀態,導致身體瘋狂追求短期獎勵帶來的多巴胺,而不是從長期獎勵的角度來過生活。

(長期獎勵包含:在合理的時間入睡,避免賴床而造成手忙腳亂;維持健康的進食與健身習慣,不依賴畸形的飲食控制;將嗜好當成調劑,而非逃避現實的成癮行為。)

倦怠往往是環境造成的,與自身的處境直接相關,工作,通常是其中關鍵。因此,了解什麼環境、哪些行為容易引發倦怠,將有助於及早辨識倦怠的跡象、以因應倦怠。

倦怠的3種類型

拿我自己當例子,我特別熱衷於萬事起頭難的工作環境,邊罵邊做、越做越起勁,把所有來到眼前的機會,都視為唯一的機會。於是,在行事曆長期爆滿,時間高度壓縮的情況下,越發不能容忍任何閃失,待人律己皆過於嚴格。

等我意識到自己已經徹底被榨乾,生活的樂趣和意志,大概也被我摧毀殆盡。《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仔細剖析3種常見的倦怠型態:

  1. 過勞型倦怠:職責太多,待辦事項太滿,幾乎沒有時間休息。
  2. 社交型倦怠:人際關係的要求,超乎你所能提供的社交資源。
  3. 無聊型倦怠:對生活中的事物感到長期疏離、沒興趣。

倦怠的型態,可能單獨存在,也可能合併出現。毫無疑問,疏於設立工作界線的我,是過勞型倦怠代表。而針對改善各種倦怠型態的方法,《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建議從改變心態、個人關懷、時間管理、設定界線、壓力管理等5大層面入手,重新找回生活的主控權。

找回生活的3個練習

我將自己做得特別差的地方、結合書中觀點,先做了幾點「小小」的改變,實驗這幾周下來,心境上頗有回春的感受,也寫下來與大家分享:

溫柔陳述,但堅守界線

我和團隊同仁宣布自己的開會原則,中午及傍晚6點以後不排會議,因為我希望保有相對優值的決策水準,也希望大家都能擁有自己的休息時間。而我說到做到,有時我會早點下班,中午暫離位子,以具體行動表態,在這2個時間,誰也不能抱持僥倖的心態來找我開會。

這件知易行難的事,當中隱含了巨大的心理轉圜:停止管理或臆測他人的感受。不需要介意大家對於我所設立的界線,會產生什麼樣的評論或情緒,那不是我的問題。

書中提到一個觀念,我十分認同,多數人之所以設立界線,並不是因為討厭工作,相反的,是因為喜歡工作,希望能繼續做下去,由此觀之,「界線不是一種拒絕,而是一份邀請,邀請彼此維持一段不帶怨懟的關係。」

設定極簡日,做到次好就好

在我陷入深度倦怠時,作者提議的方法,救了我一命。所謂的極簡日,就是盡可能的減少一切事務,只做絕對必要的事。也設立最低標準,告訴自己,做到次好就好,起碼有做就好。

在我的極簡日,我會關閉所有社交通訊軟體的提醒,將待辦事項縮減到2項左右,連e-mail都降低回覆頻率,先標記重要郵件,留待明日處理。其他生活瑣事,能找外賣服務、清潔阿姨代勞,絕不心疼手軟。

別苛責極簡日的自己,我們並非「放棄」生活,只是需要先「務實」的評估今天能做什麼,好讓明天的自己能夠繼續前進。

試著把不愉快的時刻浪漫化

這是我建立做午晚便當習慣的原因,對我來說,每天早晨上班前的時間,最為緊繃難熬,我無法停止不斷檢視待辦清單的下意識行為,更多時候還不由自主的加上更多待辦事項。

雖然我的廚藝不能算得上精湛,洗切炒煮的過程,總能幫助我平靜下來,擺脫大腦強諸在身體的強迫症行為。做完便當,我就是最大的受益者,養成固定進食、補充蔬果和蛋白質的模式,只要一想到,我是從滋養自己的角度,來開啟新的一天,再多的打擊和挑戰,都變得微不足道起來。

先把最重要的事情——「照顧自己」的欄位打勾完成,其他的待辦事項,也會順利的迎刃而解。因為,懂得優先照顧自己,最難。

最後,想以作者在書中的一句話,來作為反思:「你現在的生活方式,塑造了你目前的人生,你可以做一些辛苦的改變,或者,你也可以繼續過辛苦的生活。每個人都應該擁有醒來時、感到心情愉悅的生活,即使不能如此,至少也應該擁有醒來時、不感到畏懼的生活。」

改變,並不總是辛苦的,你只需要從「小小」的事項先養成習慣,也許就是說出你的界線、讓自己偶爾以最低效能運作,或是替自己做一個便當,那麼的簡單。

*本文獲「職場裡的人類圖」授權轉載,原文:《為自己做便當》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