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採取一些行動,把我們面對網路上憤慨情緒的時候,以及我們在網路上與憤慨情緒互動時所含有的有毒成分消除。每一種行動都是對症下藥的解方,有助於我們拿回一部分近年失去的情緒自主權。
減少參與這種靠憤慨情緒牟利和行操縱之實的敗壞系統,其實是為了貢獻一己之力,縮減各種存在於當今世界的有毒元素。
更大的好處是,我們在慎選投入的議題、訴諸我們最良善的一面時,也會因為將心力集中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而增進了我們的行動效益,讓我們有機會發展出健全的憤慨情緒。
一個簡單方法,解決網路世界激發的憤怒情緒
現今有無數管道可以找到全面誘發憤慨情緒的刺激源。人的情緒在網路世界往往會被深深觸發,假如你發現自己被網路消費的資訊觸發情緒,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可以解決,那就是限縮消費這類資訊的時間。
你在瀏覽資訊時,不妨問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 我看的東西可以用來採取行動改善自己或周遭人的生活嗎?
- 這個資訊會影響我私下認識的人嗎?
- 這個資訊真的是個議題,抑或只是不成比例的報導?
- 我覺得自己會後悔花時間用這項服務嗎?
如果以經常使用來講,上述問題的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那麼請試試看做個簡單的實驗,把應用程式刪掉一星期。通常你就會感覺情況好轉,並且發現自己多了許多空閒時間。
假如你沒辦法限制使用時間(譬如你用社群媒體工作),就必須採取具體措施減少在消息動態中接觸到最惡質的刺激性資訊。刻意不去追蹤或者是封鎖那些會分享令人憤慨的內容,或激發這種情緒的內容,以此訓練你動態消息的演算法。
大多數的演算法都會在不喜歡的內容下方,提供「我不想看到這類資訊」或「沒興趣」之類的選項讓你挑選。之後你的大腦和身體一定會感謝你把精力用在最重要的地方。
掌握「有建設性的反對4原則」,開啟討論空間
社群媒體整體而言是個適合「反對他人」的可怕場所。人最良善、最富同理心又最有利社會的互動行為,多半都被埋沒在這種數位環境底下。
我們傷害他人的感覺時看不到對方的表情,對方也看不到我們。社群媒體激勵大家為追蹤者觀眾公開表現,但目的並不是為了找出真相或溫和的中間立場。
如今爭議性的議題變得更加普遍,這種情況下,掌握以下幾個有建設性的反對原則,可以在開始發生可能的道德劇變時發揮緩和的功效:
1.不侮辱他人的信念
侮辱別人的想法往往會促使他們的觀點變得更為極端,最好就事論事,把焦點放在手邊的議題上。
2.不設想他人的動機
有一種現象叫做「多數無知」(Pluralistic Ignorance),指各方私底下都在假設某件雖然沒有明講但其實是不對的事情。「都是因為他們如何如何,所以才不告訴我⋯⋯」 這種想法,會隨著社群媒體的主導敘事進入我們的生活,而變得越來越顯著。
3.保有好奇心
不妨去探究別人為什麼會有那種感受,先辨識他們論點中的「大象」,認清他們的道德基礎極有可能與你截然不同,然後找出他們以關愛、公平、忠誠、權威、自由和聖潔中的哪一個道德基礎為出發點?
4.分享你的觀點
假如你願意的話,可以利用他們的道德基礎作為視角,來解釋「為什麼」這些事情對你很重要。
比方說你是進步派人士,想向保守派人士表達你關注失去墮胎權一事,不妨把墮胎權塑造成一種你害怕會失去的「自由」。
又假設你是保守派人士,關注更廣泛的安全保障問題,那麼你或許可以用這對已經定居在此的移民來說才是「公平正義」的角度來說明。
光是探究對立方價值觀這個過程,往往就有助於我們跳脫你爭我吵的主流敘事論辯,你會變得更有說服力,也會覺得後來的互動越來越順。
*本文摘自寶鼎出版《失控的憤怒機器》
《失控的憤怒機器:從同理到對立,社群媒體如何扭曲人心》
作者:托比亞斯‧羅斯-史塔克威爾(Tobias Rose-Stockwell)
譯者:溫力秦
出版社:寶鼎
出版日期:2025/06/05
作者簡介
托比亞斯‧羅斯-史塔克威爾(Tobias Rose- Stockwell)
一位作家、網路設計師和媒體研究員,其作品曾刊載於《大西洋》(The Atlantic)雜誌、《連線》(WIRED)雜誌、NPR(全國公共廣播電台)、BBC(英國廣播公司)、CNN(有線電視新聞網)等眾多主流媒體。他的研究成果被運用在多項重大干預措施的制定上,旨在減少主要科技平台上的有害內容和極化現象。
過去他曾在東南亞主持人道專案,致力於柬埔寨內戰後的重建工作,並因此榮獲第十四世達賴喇嘛的表彰。他和他的貓Waffles現居於紐約。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