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50之後,朋友也是「質」比「量」更重要。但是很多屆齡退休的人,根深柢固的認為「朋友越多的人越優秀」。也有不少人有這種想法,認為總是有許多夥伴圍繞、人脈廣的人,才是幸福的高齡者;朋友和夥伴很少的人,是孤獨的高齡者。
可是實際上,有很多高齡者雖然朋友和夥伴不多,但他們做著自己想做的事並樂在其中;他們不用顧慮他人,享受著自己的人生。這樣的生活其實十分幸福。
執著於朋友數量的人,或許現在仍然抱持著學生時代、上班時期的價值觀。其實只要有少數幾位什麼話題都能自在閒聊、相處愉快的朋友就夠了。比起執著於朋友人數和交際範圍,這樣生活會更輕鬆自在。
隨著年齡增長,總會遇到生離死別,身邊的朋友本來就會逐漸減少。進入高齡期之後,朋友的數量與人脈自然而然遞減,總有一天獨自面臨孤獨。
但是在那天到來之前,持續做著自己想做的事,這種人才能夠享受孤獨帶來的自由。反觀生活中總是愛炫耀朋友數量和人脈多廣的人,或許內心孤獨痛苦,無法樂在其中。
因此到了「第二次青春期」的50歲過後,必須進行心態革命,不要在乎朋友的數量。只要與真的可以當朋友的人、合得來的人交往就足夠。這樣的人生後半場才能夠過得更快樂。
是否擁有具備同理心的夥伴?
話說回來,「自戀」是「重視自己」的心理表現,著名的精神分析師寇哈特(Heinz Kohut)曾經說過,人類滿足自戀的方式有3種類型。
第一種「鏡映移情」(Mirroring transfe-rence):藉由獲得別人的稱讚和認同來滿足自戀。主要是來自雙親或養育者,他們像是一面「鏡子」,提供你正面價值,從而培養你的自信與野心。
第二種「理想化移情」(Idealizing transference):透過理想中的榜樣來滿足自戀。例如「有厲害的醫師替我看診,我一定會沒事」,你會移情到自己視為榜樣的對象上,以鞏固你的自戀,建立自己「想要成為這樣的人」的目標。
接著當「鏡映」和「理想化」都無法滿足你的自戀時,就會由第三種「雙胞胎型移情」(Twinship transference)來支持。
比方說,即使得到稱讚,你也覺得那不是對方的真心話;即使待在榜樣身邊,也可能會因為嫉妒對方而產生自卑感,甚至過度關注自己的缺點。那是因為不管是「鏡映」或「理想化」,終究感覺對方與自己是不同類的人。
寇哈特說過,人類的內心原本就存在「想要與別人一樣」、「想要與這個人是同一類人」等這類根本上的欲望。人需要一個能夠讓自己產生「聊什麼都能互相理解」、由衷感覺「這個人和我是同一類人」的對象。這種對象稱為「雙胞胎型自體客體」(Twinship selfobject)。
也就是沒有隔閡的死黨、有共同嗜好的夥伴、與自己立場相同的人、擁有同樣價值觀的人等,能夠讓自己(自體)感覺「這個人和我是同一類人」的對象(客體)。因此寇哈特特別強調「是否擁有具備同理心的夥伴」很重要。
「同理心」與「同情心」看似相似,實則不然。
同情心與同理心都是設身處地去理解對方的情緒感受,但「同情心」是用在對對方抱持悲傷或痛苦等負面情緒時。
而且「同情」的感覺是站在比對方更高的心理立場,覺得對方可憐、撫慰對方。所以對方陷入失業或失戀等困境時是同情,對方升官或交到理想的男女朋友時,我們不會說是同情。
另一方面,同理心使用的意思也比較廣。
對方遭遇壞事時,陪他一起悲傷;對方遇到不合理的對待時,陪他一起生氣。與對方共同擁有這些情緒。不僅如此,當對方有喜事時也與他一起高興,這就是同理心。比方說對方飛黃騰達或是有交往對象時,真正的好朋友也會替對方高興。
因此可以說,同理心是比同情心更高階的情感。
懷著同情心傾聽人們訴說自己的痛苦,並沒有那麼困難,交情不是很深的人也能做到。可是當對方幸福時,能夠和對方同樣開心,就沒有那麼容易,除非是交情真的很好,否則很難做到。有的人一聽到朋友飛黃騰達或有交往對象時就會嫉妒。
由此可知,雙方互有同理心的對象十分難得。身邊能夠有1、2個這種人存在很重要。是朋友也好、伴侶也好、有相同嗜好的夥伴也好,這樣才能建立真正豐富的人際關係。
50歲過後人際關係也會發生變化
人際關係在45歲過後,到60幾歲這段期間也會大幅改變。
一般來說,年近50歲時,正處於公司內部升遷競爭的白熱化時期,或許有些人對於輸給同期會感到不甘心、自卑,或變成卑鄙的人,但等到50五歲過後,升遷競爭告一段落,奇怪的是,不少人就會轉向開始由衷支持成功嶄露頭角的同期。
舉例來說,假設在你50歲時,你的同期當上總經理,此時的你已經能夠說出:「你是我們同期的希望。要連我們的份一起加油喔!」你認為對方不再是自己的競爭對手,也不再有利害關係,因而萌生出單純想要支持同期的心情。
社會生活幾乎免不了要與其他人做比較,個人成長也少不了與其他人競爭、自我鑽研,但過了50歲之後,可以想得更輕鬆。
只要按照自己的標準,不是公司與社會的標準活著就行了。接著再藉由自己樂在其中的事物找到有同理心的夥伴,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能夠不在意頭銜和公司的影響而自在生活,或許要等到60歲過後吧。
在60歲之前,很多人的生活會受到公司組織與頭銜的影響,不少人會以頭銜和公司名稱來比較別人與自己,並以此解讀事物。例如「這個人是那家大企業的總經理嗎?真了不起」、「他只是小公司的課長,那我的地位比較高」等。但是退休之後,大家就都一樣了。
即使是在公司占有一席地位的人,一旦到了退休年齡也多半無法繼續留任,許多人會被調派到旗下的其他關係企業去。更別提正式退休之後,與公司的關係便徹底結束了。
如果已經退休好幾年,仍然以:「我是OO公司的前總經理。」來介紹自己,只會讓人感到尷尬。
當一個人退休後,成為不再擁有任何頭銜的普通人時,真正剩下的,究竟是什麼?從那一刻起,就是人生後半場的開始,只要帶著期待,盡情品味50歲過後開始的後半輩子就行了。
*本文摘自遠流出版《中年不憂鬱》
《中年不憂鬱:從思維、生活到行動,精神科醫師的解憂練習,帶你突破低谷,找回幸福的中年之路!》
作者: 和田秀樹
譯者: 黃薇嬪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25/05/28
作者簡介
和田秀樹
1960年出生於大阪府,1985年畢業於東京大學醫學院。現為精神科醫師,以及立命館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特聘教授,致力於高齡醫療的研究與實踐。
主要著作眾多,包括《人,從情緒開始老化》(大是文化)、《成熟大人的生氣技術》(樂金文化)、《幸齡人生70開始》(商周出版)、《如果活到80歲》、《可是,我就是會在意!》(方言文化)、《最強學習法大全》(晨星)、《高年級的理想姿態》(天下生活)、《他是憂鬱,不是失智了》(仲間出版)、《良醫才敢揭發的醫療真相》、《學會自戀,找回被愛的自己》(時報出版)等。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