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洪彣欣,怡東集團共同創辦人,企業高階主管講師與教練。畢業於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人資碩士及台灣大學PMBM。創立「人才梯隊Oright Model模型」,以量化的方式協助企業選才及育才,解決接班問題。

MAP管理才能評鑑(Managerial Assessment of Proficiency)是一套客觀的管理能力評量工具,可應用在企業管理、人才培育和家庭關係。

最近我在帶領MAP管理能力課程時,一位學員私下分享了她的故事。她在課程中因為探索管理能力,重新覺察了自己的情緒與家庭之間的關係,並利用同理型回應風格(Empathic Response Style),改變與父親長達1年的冷戰。

雅婷的故事

雅婷在母親癌症末期過世後,與父親陷入關係僵局。父親來自重男輕女的家庭,習慣依賴妻子打理家務,是典型的傳統父親。妻子過世後,他便把家庭責任丟給雅婷。

父親常以「恨鐵不成鋼」的口氣,要雅婷照顧好家人。雅婷除了要處理母親的遺產和家務,還要花費許多心力安撫處在離婚邊緣的姊姊。

雅婷長期承受的壓力無處傾訴,她在MAP課程自我覺察的環節中,她忍不住落淚。她說,分享父親表達「關心」的方式是:「你遺產辦好了嗎」或「我交代你的事,你做了沒」。

父親認為,能者就該多勞,因此認為雅婷什麼都該扛下。他還多次以母親臨終前的話,對雅婷情緒勒索:「媽媽不是交代你要照顧這個家嗎?」

面對責任轉嫁與情感綁架,雅婷選擇封閉自己,與父親斷開情感連結。她形容與父親的關係就像卡住的抽屜,既打不開,也關不起來。

轉機

在課程中,我們介紹了「同理型回應風格」的概念。多數人在溝通時常急著給建議、分析或批評,卻忽略了真正能推動關係前進的,不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是能真誠的說出感受,並傾聽對方心情、展現同理。

課後,雅婷主動分享這讓她看見了另一種可能性。她意識到,與其等待父親改變回應方式,不如先改變自己的表達方式,也就是誠實的說出感覺,而非繼續封閉自己。

那堂課後,雅婷決定試著與父親展開對話。在一次晚餐時,她鼓起勇氣主動向父親說:「最近壓力很大,工作很多,還要做家事,我真的很累。」

沒想到,父親沒有說「誰不累」或「做事本來就辛苦」這種話,反而沉默了一下後,低聲回應道:「你自己注意一點,不要太拚。」

這是多年來父親第一次不用責備的語氣對她說話,反而帶著關心回應。那一刻,雅婷感受到了裂縫中透出的微光。原來,表達自己的脆弱,反而能喚起對方內心的同理心。雅婷的坦誠成為父親同理回應的催化劑。

幾天後,兩人一起看電視,父親突然問:「你現在還好嗎?」

短短一句話讓雅婷鼻頭一酸,這是他們多年來第一次不因「事件」互動,而是因「同理」連結。

什麼是「同理型回應風格」?

同理型(Empathic)回應風格以同理心為核心,目的是「接住對方的情緒」,讓對方感受到:「我聽見了,也看見了你的感受。」

我們常習慣性的這樣回應:

  • 「你想太多了!」(否定感受)
  • 「我以前遇過更慘的事。」(轉移焦點)
  • 「你應該這樣做⋯⋯」(過度建議)

同理型的回應則是:

  • 「這段時間你真的很辛苦,工作和生活壓力都擠在一起了。」
  • 「你對這個家的付出我看得出來,真的不容易。」
  • 「謝謝你願意和我分享這些心裡話。」

這樣的回應不是附和對方,也不是提供解法,而是讓對方感受到情緒被理解、被看見。

為什麼同理型回應重要?

1.建立情感安全感

人們在安全的情境中,才敢揭露真正的情緒與想法。同理式回應能讓對方知道,他們的表達不會被否定或攻擊。

2.讓情緒有出口

多數衝突的核心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情緒沒有被接住。當一個人感覺被理解,怒氣與防衛心自然會減緩,也能重新溝通。

3.修復關係、深化連結

如同雅婷與父親的關係,因批判、沉默卡關多年,最後透過站在對方的立場同理,慢慢鬆動冰封的關係。

溝通,不只是「批評或建議」,更是「聽懂對方的感受」

好的溝通不是為了爭輸贏,也不是為了展現思考力,而是讓兩顆心有靠近的可能。同理型回應風格,正是這過程中的潤滑劑、橋樑和修復力量。

如果你正經歷某段緊張的人際關係,不妨從一句話開始:「我懂你這樣想,一定有你的感受。」

它可能無法立刻解決問題,但能為關係的修復開啟一扇情感之門。唯有同理站在對方立場,才能讓彼此真正走近。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虹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