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力可以說是每個人都想擁有的能力。先不提追求上進的白領、面臨大考的學生,就算是不求上進的普通人,也總要有點自制力執行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這樣才能身體健康、幸福生活。
然而,如何才能擁有自制力,卻常常令人頭疼。不說刻苦學習還好,一說要刻苦學習,就「拖延症」發作。不說努力上進還好,一說要努力上進,手機使用時間就直線上升。不說節食減肥還好,一說節食減肥,就特別管不住自己的嘴。
自制力不是創造出來的,而是釋放出來的
越想要「自律」就越是「做不到」,這是怎麼回事呢?其實,自制力不是創造出來的,而是釋放出來的!想要透過自制實現目標,重點在於「釋放你的心智空間」,簡單來說就是,要將有限的精力都用在真正的行動、努力、學習上。
但是,當你努力要自制、不停與自己的毅力硬碰硬的時候,其實卻是把很大一部分本來可以用於行動的精力,用在了「一定要自律」的提心吊膽和「我為什麼不夠自律」的自我批評上,進入了自我內耗式假努力。到底是要行動還是要自制呢?這總要在「努力」前先搞清楚才行。
來具體說說「釋放你的心智空間」。《匱乏經濟學》(Scarcity)這本書探討過一個非常深刻而有意思的話題,「窮人為什麼貧窮呢?他們為什麼總是無法做出明智的決定?是因為智商或者受教育程度不足嗎?」
透過觀察與分析,研究者發現,窮人之所以總是把事情搞砸,並不是因為他們「蠢笨」,而是因為生活裡有太多的煩惱,而這些煩惱占據了他們的心智空間,從而令他們沒有足夠的心智「頻寬」來做出明智的決策。
為何窮人總是更常做出錯誤的決策?
簡單來說,一個窮人和一個富人都想要為家裡購買一台烤箱。富人只需要走進商場、挑選心儀的烤箱、付錢,並將它帶回家就好了,這占用不了多少「頻寬」,他還有大把的心智空間來工作、處理問題。
但是對於窮人來說,情況就大不相同了。他會考慮,「如果我買了烤箱,我這個月就要拖欠房租了,房東一定會對我冷言冷語,我一想到就難受。當然這也怪不得他,畢竟是我沒有遵守約定。但是舊烤箱已經壞了,不買的話,做飯就很不方便。」
左也難受、右也難受,窮人的「頻寬」已經被這件煩心事占滿了,留給他處理問題的心智空間所剩無幾,更何況令他煩惱的事情又何止這一件呢?於是,當一個工作或問題需要他處理的時候,他通常表現得很不明智,似乎永遠無法做出正確的決策。
同樣,當我們太想自律的時候,必然會陷入煩惱,從而進入「頻寬」不足、自律無能的狀態。一方面,你總是想著要自律這件事本身就會占用你的精力。就好像吃飯的時候你不好好品嘗美食,反而不停的告訴自己「要好好吃飯!要好好吃飯!」一樣,這樣不消化不良才怪呢。
另一方面,如果你有一天沒達到自己設定的自律目標,就會開始自我譴責:「我做事真沒定性!半途而廢!朝三暮四!吊兒郎當!」陷入懊悔不已、羞愧難當的狀態後,哪裡還有心思去行動呢?
人的天性就是愛玩,不自律是必然出現的結果,更何況很多時候你制定的「努力計畫」也實在是太苛刻了一些,就連機器還得休息、充充電,何況人類呢?
所以,當你太努力想要自律的時候,結果往往是進入不自律的必然裡。
鍛鍊自律的3個方法
1.放下「必須自律」的執念,建立「不自律」的預期心理
那要怎麼鍛鍊自律呢?學習時間管理技巧?每天自我反省?顯然這都不是什麼好方法,因為這些只會占用你的心智空間,而非釋放。
從無法自制到自律,你需要的不是掌握什麼新的技能,而是學會「放下」。首先要放下的,就是「我必須自律」的執念,建立「不自律」的預期心理。
「我必須早上6點起床,吃飯只能用20分鐘,不能磨磨蹭蹭,6點半開始奮發圖強,不看手機、不閒聊,注意力高度集中,一直努力到晚上10點!」你必須先從這種把自己逼到絕路的狀態裡走出來,做好「我就是會不自律」的心理準備。
只要你知道「我就是會不自律,這很正常」,就不會總是擔心自己是不是自律,更不會就因為看了一下手機,就覺得自己是「垃圾」,在大腦裡將不自律的自己拉去「遊街示眾」,從而陷在自責的情緒裡出不來了。
你可能會問:「天呀,那我豈不是會一事無成?」之所以會這麼問,說明了兩個問題:
- 你還是沒搞清楚自己到底是要「努力」還是要「自律」。
- 你太不信任自己了。
「我就是會不自律」並不等於「我要不自律」,而是說,「當我不自律的時候,我知道這是正常的現象,我再把專注力拉回來,繼續努力就好了。」說好了要讀書,結果滑了半個小時手機。「沒關係,滑完了就回來繼續學習就好。」
與其批評自己、陷入內耗,不如好好利用接下來的時間。畢竟我們的目標是努力與成長,而不是自律本身。
2.擺脫內在監督者,釋放自我成長力
你為什麼覺得失去了「我一定要自律」的強制力,自己就會失去努力的動力呢?原諒我用一個比較粗陋的說法,這是因為你被別人管習慣了,從沒體驗過什麼是內在驅動力。
你相不相信,人本身就是追求成長的呢?不用別人強迫,人就會自然而然的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優秀、能力更強、生活更幸福?如果你從來沒有這種信念,那麼是時候該建立它了。不要問這是「真的」嗎?我不想在這裡羅列諸多心理學研究文獻來支撐這個理論,我只說,相信本身就會讓你「得救」。
我信任自己生生不息的本能,所以我不用在內心分化出兩個自己,一個強迫者說:「你必須自律,不自律你就是個失敗者。」一個被強迫者說:「自不自律是我的事,誰要你管!」從而不斷內耗。
很多心理學實驗也告訴我們,當一個人被內在力量驅動的時候,是遠比被外在力量驅動時高效得多的。「我喜歡自律與努力」是比「我必須自律與努力」高效得多的信念。
留意努力過後的成就感,雖然暫時沒有結果,但是你可以告訴自己「我今天又向前走了一步」,這些都是很適合建立內在驅動力的方式,都是可以讓你更信任自己、走出自我內耗式假努力的簡單可行方法。
3.用從容打開自律的大門
「釋放心智空間」還有一些輔助方法。比如說,運動。你在運動之後是不是會覺得神清氣爽、煩惱全消?那就去運動吧!比如說,冥想。將注意力放在呼吸這件事上10分鐘,然後你自然會感到注意力集中、內耗感消失。再比如說,親近大自然、洗個熱水澡、把手機關機,享受無社交生活、和家人在一起、與小動物玩耍!
我相信你比我知道更多的方法,最重要的是你已經知道,要想打開自律的大門,鑰匙不在「自律」上面。既然不在這裡,那就退一步,去其他地方找一找。就好像你想打開「賺錢」的大門,鑰匙從來不會在「賺錢」上一樣。退一步,想一想我可以為別人提供些什麼,可能就豁然開朗了。
「以退為進、以迂為直」,在努力中來點從容,而不是強迫自己自律,往往才能事半功倍。
*本文摘自高寶出版《低效努力:方向不對,一切白費》
《低效努力:方向不對,一切白費》
作者:滑洋
出版社:高寶
出版日期:2024/12/25
作者簡介
滑洋
當當心理領域影響力作家、心理諮詢師。全影音創作平臺粉絲達30萬。
參與第2屆歐洲精神分析聯盟基本精神分析概念研討項目,先後師從世界催眠大師史蒂芬.吉利根(PhD. Stephen Gilligan),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學術中心「海普諾斯(Hypnosis)療法研究中心」負責人馬春樹,系統學習美國催眠動機學院(HMI)課程,專注個人成長、認知提升領域的研究。
現於廣州開辦「滑洋心理諮詢中心」,致力於替千萬個心靈帶來療癒。著有《我再也不想討好任何人》,提出SELF心理自助療法,堪稱「討好型人格自救指南」,已被在台灣、港澳、韓國、越南出版。
責任編輯:湯明潔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