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打開手機,整個投資界像在玩高空跳水。帳面蒸發的金額可能讓你一邊滑股價,一邊懷疑人生。但先別急,我們先來聊聊股市的起源。

股票到底是怎麼出現的?

故事要回到1602年,當時的荷蘭人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 VOC)。

他們要派船去亞洲做貿易,但當時一艘船要出海,成本太高、風險太大,於是他們想到一個辦法:把這艘船的「未來收益權」切割成一張張小小的紙,賣給民眾。

這就是最早的「股票」。

買了股票的人,變成公司的股東。如果船順利回來,他們就分紅;如果沉了,就一起認賠。這不是投機,是一種對未來的共同賭注。

後來交易越來越熱絡,股票被轉讓、被買賣,於是世界上第一間股票交易所也在阿姆斯特丹成立。幾百年後,我們從港口走進了交易所,從報紙走到了手機螢幕。

股票,從來都不只是數字。它是一種承諾,一種相信未來會更好的信念。

投資這筆錢的目的是什麼?

那你呢?你投資是為了什麼?是為了提早退休、讓孩子有更好的教育;還是為了財富自由、給家人一點保障;抑或是單純想要幫錢找個去處。

不論哪一種,其實最終的答案可能都一樣:讓生活更好。

但這幾天股票跌成這樣,你還記得你當初的目的是什麼嗎?還是被數字綁架,一整天心情跟著紅綠波動,上班不能專心、下班也懶得說話?

那筆「賠掉的錢」,你原本是要用來做什麼的?

用於短期目標的資金

如果是短期要用的,那你應該重新審視投資策略,因為短期資金本來就不該放在高風險市場裡。

不是責怪你,而是想提醒你:會讓生活資金被困在風險這麼高的地方,這本身就不是一個穩健的配置。股市不是提款機,它從來不保證你什麼時候可以順利出場。

短期內會用到的錢,應該放在安全一點的地方,而不是拿來拚報酬率。這不是運氣的問題,而是策略的選擇。

現在這個結果不是終點,但你可以把它當成一次學費,去檢視自己的資產配置,未來可以怎麼做得更穩、更安心。

投入長期成長的資金

如果是長期資金,那它現在只是浮動虧損,沒有人真的偷走你的錢。

那你為什麼要讓今天的跌幅,偷走你這一整天的情緒?為什麼要讓一筆3年或5年後才要用的錢,來決定你今天喝不喝得下珍奶呢?

這些錢,如果本來就是放著長期投資的,那它就只是暫時被套住,你還是那個有存款、有計畫、有生活的人。

當金融數字影響到生活⋯⋯

雖然這麼說,我最近也發現,自己的心情會隨著那些數字起起伏伏,一下大喜、一下憂鬱,然後花了好多時間在「看那個數字」上,卻忽略了眼前正在發生的生活。

我想,我們是不是都花太多力氣,讓一個不需要我們每天照看的東西,偷偷綁架了我們的情緒和時間?

如果你投資的初衷是為了讓家人過得更好,那「更好」的生活,不只是賺多一點錢而已。它包含了物質層面,也包含了精神層面的穩定。

如果你的焦慮、暴躁、冷漠,開始影響到家人,那即使帳面賺了,精神層面卻是虧損的。那樣的投資,不一定是真的有在追求所謂「更好」的生活。

也許,現在正是一個提醒。我們到底是來投資的,還是來找控制感的?

我們控制不了大盤、控制不了政策、控制不了川普半夜發了什麼推文。但我們可以選擇不要讓這些東西來控制我們。

投資,不該是拿來填補內心不安的工具。它是幫助你實現生活目標的方式,不是讓你每天失去情緒主導權的藉口。

我們的生活不是只有股市。

如果能把這些時間,轉去關注更重要的事,比如孩子今天在學校發生了什麼、伴侶最近的壓力從哪裡來、或者只是好好煮一頓飯,會不會才是真正值得的「長期投資」?

股市會跌,但你可以選擇不要跟著跌進去。你投資,是為了讓生活更好,那就別忘了好好生活。

*本文獲「記憶體小姐」授權轉載,原文:【股票怎麼變成我們的情緒開關?|400年前他們只是想賣點香料而已】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