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幾年,我拚了命加班,覺得只要薪水更高,生活就會變得不一樣。可是當年薪一次又一次達標後,焦慮卻沒有消失,反而變本加厲

對自己職涯的焦慮的可能來自多種不同的因素,包括過度自我要求、對職涯的不確定性、環境或是績效壓力。焦慮驅使的短期衝刺,雖然可以快速帶來進步,但是並非長久之計。

焦慮對自我職涯發展的潛在影響

焦慮除了容易導致長期影響外,其實對職涯選擇或工作表現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包括:

1.決策偏誤

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指出,人們在面對不確定性時,會更傾向於規避風險,而不是追求更大的潛在收益。焦慮會強化這種風險規避行為,導致做出更保守的決策,例如不願跳槽或不敢承擔新挑戰。

像企業在進行組織變革或如數位轉型時,即使效率可能因此提升,但有些員工會因為焦慮而抗拒新技術,選擇停滯不前。

2.影響績效

焦慮會占據大腦的工作記憶資源,使人難以集中注意力,影響生產力與決策品質。Netflix為了防止這種現象發生,允許員工自由決定休假時間,減少伴隨過度焦慮而來的生產力下滑。他們發現,自由休假時間的制度讓員工能自主管理壓力,反而提高工作效率與創造力。

3.職場倦怠

持續焦慮可能導致身心疲憊,降低工作滿意度,甚至萌生離職念頭。世界衛生組織更將倦怠(Burnout)列為「職業現象」,與長期焦慮密切相關。

調適與應對的心態:從焦慮中找回選擇權

焦慮雖然有缺點,但本身並不是壞事,它提醒我們關注眼前的挑戰。但問題在於,你是被焦慮牽著走,還是駕馭它?

我認為,不讓焦慮變成內耗,要學會區分:這是推動我前進的焦慮,還是讓我陷入無謂比較的焦慮?如果你總是被外界的比較推著走,焦慮只會無止盡的增加。

焦慮通常來自不確定性,減少不確定性的方法之一,就是專注於「自己能掌控的部分」。靜下來問自己:「我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麼?」是更高的薪水,還是更多的自由?是職場的成就感,還是有時間探索興趣?

當你被比較的焦慮吞噬時,試著停下來問自己:「這真的值得嗎?」為了更高的薪水,換一份讓你焦慮到睡不著的工作,值得嗎?為了買更大的房子,犧牲興趣和生活,值得嗎?

擺脫內耗的唯一方法,不是跑得更快,而是選擇是否要參與這場競賽。當你重新定義自己的價值觀,就不會陷入無謂的內耗。

調整心態後,還需要具體的行動來落實,以下是幾個實際可行的職場策略。

擺脫焦慮的職場生存技巧

1.勇敢的說出來,建立心理安全網。焦慮往往來自於對未來的不確定,來自外部的支持可以減少這種不安。

2.找到值得信任的同事、導師或職涯顧問,定期對話,交流你的想法與困擾。這不僅能釐清焦慮來源、獲得不同的視角與建議,也能在職涯出現轉折時,找到更穩固的心理依靠。

3.掌握隱形規則,降低環境焦慮。每個職場都有一套不明說的規則,例如升遷的標準、績效評估的關鍵、決策者的偏好等。

觀察組織文化不僅能讓你更游刃有餘的應對工作挑戰,也能避免因資訊不對稱而產生不必要的焦慮。當你越了解遊戲規則,越能做出有利於自己的選擇,而不是被動的擔憂未知的風險。

4.用實際行動調適身心,減少焦慮影響。焦慮無法完全消除,但可以透過習慣來調適。像是透過冥想、運動、寫日記來整理思緒,讓情緒有出口;或是透過更好的時間管理,減少因為混亂而產生的不安感。

這些方法不僅能應對短期壓力,也能讓你在職涯旅程中維持穩定。好的焦慮不會變成前進的阻礙,而能提醒我們「什麼是值得的」。當你開始主動選擇,而不是被焦慮推著走,真正的職涯自由,就會慢慢浮現。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