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時間,我完全提不起勁,每天都像是在跑步機上奔跑:一成不變的會議流程、永遠做不完的專案任務,做完後又馬上遺忘。即使身體還坐在辦公桌前,心卻早就飛走了。
我不是懶,也不是逃避責任,而是「知道自己該努力,但完全提不起勁」的疲憊。那段時間我特別容易拖延,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我是不是就這樣了?」
直到有一次,在與朋友的對話中,我說出一句「真的不知道做這些是為了什麼」。那一瞬間我才驚覺,真正的問題不是工作太難,也不是我不夠努力,而是我已經失去了「內在動力」。
如何找到內在動力?
我開始認真思考,為什麼以前工作起來那麼有幹勁?差別在哪?
我偶然讀到紐約時報暢銷作家作家Daniel Pink的動機理論,他提到人們的內在動力來自於3個核心元素,包括自主(Autonomy)、精進(Mastery)和意義(Purpose)。這3個像是支撐我們動力的3條腿,缺一不可。
- 自主:我是否能在工作中做出選擇,是否覺得自己在掌控節奏與方式?
- 精進:我是否看到自己的成長軌跡,感覺到進步?
- 意義:這份工作是否值得投入,有人是否會因我受益?
當我開始用這3個元素檢查自己的工作狀態,很多模糊的挫折感就變得清晰了。我不是沒能力,而是那3條腿早已不穩,只是我沒發現。
怎麼在工作中找回這3個元素?
理解了3個元素之後,我開始刻意在工作中做一些調整,不是大刀闊斧的改革,而是微小但具體的行動。
1.主動創造自主感
我重新設計我回報工作的方式,不再只是「照著流程交作業」,而是主動提案、先說風險,讓自己在工作中有決定權。
2.打造自己的精進日誌
我開了一個日記,紀錄每天學到的小技巧或錯誤,看到日常的累積,讓我有更具體的成長感。
3.重構工作的意義
我問自己:「這個任務對誰有幫助?」即使只是讓同事決策下得更快、讓客戶少一次來回,這些都是價值。
意義,很多時候不是來自工作本身,而是來自我們如何看待這件事。
內在動力公式,值得每個人擁有
「自主、精進、意義」這個內在動力公式,的確不是每個人都能立刻實踐的,畢竟,有些工作環境真的限制重重、有些任務就是瑣碎難改。但我認為,這套公式不是一種奢侈的理想,而是可以主動練習的思考框架,它提醒我們:動力不是來自他人的獎勵或壓力,而來自於我們能不能在日常中找到主導感、成長感與價值感。
或許無法讓每份工作都變得夢幻,但它能讓我們在無法改變大環境之前,先調整自己的內在定位。
與其等別人給我動力,我更想練習:每次卡住時問問自己:我現在,是不是少了哪一塊?
*本文獲「彼得的外商隨筆」授權轉載,原文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