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總統拜登罹患攝護腺癌(又稱前列腺癌),且已經出現骨轉移,病程屬於晚期。林口長庚泌尿科教授馮思中表示,攝護腺癌是男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但前兆症狀並不明顯,多數人雖然感覺到「排尿怪怪的」,卻未在第一時間接受篩檢,有三分之一的病例在晚期才被發現。

馮思中指出,我國的攝護腺癌發生率逐年上升,每年超過7000例新增診斷案例,目前在十大癌症死亡率排名中,攝護腺癌上升至第5名。「台灣患者確診的平均年齡為72歲,相較歐美國家晚了10年左右,如果發現得早,有較高的治癒機會。」他強調,癌細胞一旦轉移至遠端,比局部性癌症更難治癒。

根據國健署資料統計,就近10年順位上升的癌症死因觀察,112年攝護腺癌死亡人數1815人,較上年下降0.8%,死亡率每十萬人口15.7人,亦較上年下降0.7%。若與102年比較,攝護腺癌死亡人數及死亡率分別上升42.5%及44.3%,順位由第6位上升至第5位。

「攝護腺癌真的很難察覺,初期症狀跟攝護腺肥大差不多,有些人等到小便異常才驚覺不妙。」馮思中說,攝護腺的位置在男性膀胱出口處,會隨著年齡增加而變大,組織增生會造成膀胱出口阻塞,進一步影響排尿功能。「一個器官可能同時肥大、長腫瘤,只要解尿不順,應就醫檢查。」他強調。

罹癌原因尚未確定,但與家族史、種族、飲食習慣有關

馮思中說,攝護腺癌具體出現的原因尚未確定,但與家族史、種族、飲食習慣有關。以美國來說,攝護腺癌是男性癌症死亡的第二大病因,不過,多數人因早期發現,診斷中位年齡為67歲,有機會達到「治癒」的效果與目標。

反觀台灣,攝護腺癌患者的中位數年齡約為72歲,超過8成的患者年齡在65歲以上。攝護腺癌相對於其他器官癌症,進展較為緩慢,馮思中指出,男性到了50歲後,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會大幅提升,應定期抽血測量「攝護腺特定抗原」(PSA)。

「若是有家族史的人,檢查年齡應該下修到45歲。」馮思中強調,年紀越大、得到攝護腺癌機率越大,「年齡」是危險因子,有家族病史的人,發生機率是一般人的10倍以上。若拖到出現血尿、尿失禁等症狀,有可能是腫瘤逐漸侵犯尿道、膀胱,恐錯失黃金治療期。

※本文由《聯合新聞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健康狀況是否被隱瞞?拜登公布罹患攝護腺癌,引發輿論質疑聲浪
近期一票人確診!新冠症狀大翻新 醫示警:表現特別多變
增肌減肥狂吃蛋?營養師搖頭:亂吃當心全是油
2025十大減重飲食法 高蛋白、生酮飲食有效嗎?

責任編輯:林思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