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化之後的台灣,廣義的台灣認同已經在社會上滲透、扎根。這是一種全面肯定台灣及台灣人的趨勢,認同台灣有著獨一無二的存在及存續意義,並且對於台灣的生活型態抱持深厚感情的意識。能出現認同意識,當然是因為外力因素存在。意味著台灣人會對任何威脅台灣及台灣人,或是對台灣表現出高高在上態度的勢力抱持反感。對象可以是中國、可以是日本、也可以是美國。

不管是台灣民眾對台灣各地歷史的關心、各種古蹟及日治時期建築的保存運動、社區再造、環境保護運動,還是騎單車環遊台灣的風氣,都是在展現「重視台灣」、「珍惜這塊土地」的台灣認同意識。以台灣為主題的電影會賣座,也是基於相同的道理。台灣主要的大學大多設有關於「台灣文學」或「台灣史」的科系或組別,許多大學生及研究所學生都在進行著關於台灣的研究。

公民運動也逐漸發展成熟,成為台灣日常生活景象的一部分。諸如抗議陳水扁政府貪污、抗議馬英九政府的兩岸政策等議題,台北市街頭經常出現規模達10萬人的示威遊行。各種重視公民價值的活動,都受到廣泛的支持,理由可能是同情在軍中遭虐待而死的年輕士兵、同情因為地方政府蠻橫的土地開發計畫而失去田地的農民,也可能是對期盼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少數族群抱持同理心。除此之外,台灣人對於國外的人道救助活動也表現得相當積極。

發起「太陽花學運」的學生們佔據立法院,明顯違反台灣的法律,雖然在台灣社會卻引發兩極看法,但是台灣的司法單位判決抗議學生的法律責任相對輕微。雖然檢察官起訴佔領立法院的行為,但法院判決無罪定讞;對於在立法院佔領期間侵入行政院的事件,則起訴相關人士,二審判決有罪、但最高法院裁定撤銷發回,至今仍在審理中。相較之下,同樣發生在2014年的香港雨傘運動抗議人士卻遭起訴,且被法院判決有罪。

台灣有許多人願意上街頭主張政治訴求,或是尊重他人的訴求權利,理由在於台灣人是靠著自己的力量結束長期的威權體制,這股自信心在社會上不斷傳承。過去很多評論都對台灣政治抱持負面評價,認為藍、綠2大陣營的持續對立,損害政治的效率及民眾對政府的信賴,我也曾對此作出「台灣的民主政治籠罩在困頓感之中」的評價。但即便如此,在實施總統直選的30年來,台灣政治還是獲得許多難能可貴的價值。

重視自由、民主及人權,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在台灣,幾乎不用擔心政權會落入軍隊的掌控,群眾運動也不會遭受警察或鎮暴部隊鎮壓。提倡族群融合及尊重少數人權利等多元主義思想,也受到大眾充分的理解與接納。這些現象展現出來的具體成果,包含:同性婚姻合法化、接納外籍勞工、擴大母語教育、女性在社會上也有充分表現的機會,以及積極的人道救援活動等面向。

30年來,不僅台灣認同在社會上扎根,而且發生3次政黨輪替,同時推動各種改革。經濟雖然長期以來沒有高成長率,但是許多台灣企業都已發展成為國際企業,每人GDP超過2萬5000美元;在社會方面,台灣有適用於全體國民的健康保險制度,生活雖然不至於奢華,但相當安定。中華民國雖然無法參與包含聯合國在內的各種國際組織,但是許多台灣人及非政府組織在國際社會上相當活躍。

至於個別議題方面,台灣確實還有許多待改善的問題,但是自由與民主政治是台灣擁有的軟實力。台灣的民主政治還相當年輕,才誕生30年。只要能夠在錯誤中累積經驗,不斷改進及成長,將來有機會成為他國借鏡的優秀民主政治。

台灣是民主的燈塔,照亮中國政體的黑暗面

兩岸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實力差距年年擴大,局勢對台灣越來越不利,這是不爭的事實。中國的媒體非常喜歡針對台灣選舉作出負面宣傳,在評論中夾帶批判或譏笑。中國當局還會封鎖台灣的新聞網站或相關網站,使人民無法在中國境內接收資訊。即便如此,兩岸之間的影響力,絕對不會是單方面的,中國還是有人民關心台灣的民主政治。

決定中國最高領導人的人選,都是在人民看不到的地方進行,之後才對外發表;台灣的最高領導人卻是由人民投票選出,過程完全透明公開,大部分的中國人民都很清楚這一點。在中國,民眾不能公然批評領導人,但是在台灣,電視的談話節目每天都在批評總統,也經常發生抗議政府的集會遊行,清楚這一點的中國人民也不在少數。

從中國的立場來看,台灣社會的組成同樣是以中華民族為主,卻實現了民主政治的這個事實,長期下來一定會以各種方式對中國造成影響。廣東省的某個縣市可能會出現想要直接投票選出縣、市長的聲音,甚至可能會想要直接選出省長。上海市市民,可能某天也會提出直接選出上海市長的訴求。到時,在台灣威權時代的地方選舉,執政黨該如何維持民眾的支持、地方派系又是如何互相競爭?將成為他們借鏡的絕佳前例。

對中國來說,台灣的民主政治將能夠發揮燈塔的作用。燈塔散發的光芒有2個效果:一是照亮中國政治體制的黑暗面,二是對中國的政治改革發揮領航作用。

中國為了促成兩岸統一無所不用其極,但如今的台灣依然是一個獨立國家,不受中國共產黨統治,中國也無法改變這個事實。台灣的民眾雖然對台灣式民主政治感到不滿,但是主張放棄民主政治的聲音在台灣可說是微乎其微。

幾乎沒有台灣人會因為覺得民主政治太缺乏效率,而憧憬中國共產黨的一黨專制。抱持著「我最大」想法的台灣人,絕對不會自願放掉自己的權利。雖然有很多人抱著「居上位者應該要照顧下面的人」的觀念,但是台灣人心中的「居上位者」是建立在中華民國的體制之內,而非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的民主政治與台灣認同是一體兩面,台灣人絕對不會放棄。只要有選舉,台灣的民主政治就會長久延續下去,民主的燈塔就會持續散發光芒。

書籍簡介


《臺灣總統選舉》

作者: 小笠原欣幸
譯者: 李彥樺
出版社:大家出版
出版日期:2021/07/14

作者簡介
小笠原欣幸

東京外國語大學綜合國際學研究院教授

1958年出生。1981年畢業於一橋大學社會學系。86年取得同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學位。1991年起於東京外國語大學外國語學部擔任專任講師。94年升任副教授。2013年同大學綜合國際學研究院副教授。2020年升任教授。曾任英國雪菲爾大學(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及臺灣國立政治大學客座研究員。經常造訪臺灣,多次與總統蔡英文、前總統馬英九及臺灣執政、在野各黨政治家及地方政治家、學者、智囊見面。

2020年獲得「亞細亞太平洋賞」的特別賞以及「樫山純三賞」的學術書賞。

主要論文有〈2016年臺灣大選分析〉《臺灣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2016年),著作有《哈羅德‧拉斯基─挑戰政治的政治學者》(勁草書房,1987年),共同著作有《馬英九連任─2012年臺灣總統選舉的結果及其影響》(IDE-JETRO亞洲經濟研究所,2012年)、《解讀現代臺灣政治》(研文出版,2014年)、《現代臺灣的政治經濟與兩岸關係》(晃洋書店,2018年),《蔡英文連任─2020年臺灣總統選舉以及蔡政府第二任期的課題》(IDE-JETRO亞洲經濟研究所,2020年)等。

小笠原網站上發表許多關於臺灣政治的解說及分析。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