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正進入因氣候變遷而帶來的新通膨時代。
因氣候變遷導致的極端天氣事件大幅增加,導致全球農作物減產,原物料短缺、價格大幅上漲。可可豆的兩大產區—象牙海岸與迦納就因遭遇極端氣候災害,已連續四年歉收,國際可可豆供應出現嚴重缺口。可可豆的瘋漲只是冰山一角,全球性的農業歉收、價格飆升,對相關產業形成骨牌效應,例如小麥、玉米等飼料作物的短缺衝擊畜牧業,國際肉品價格也紛紛喊漲。
不只食品業,製造業也正直面氣候變遷所催化的的供應鏈風暴。2022年,中國半導體和太陽能板製造重鎮四川遭遇60年以來最旱熱浪,發電主力的水力受限,當地寄出限電令、工廠停工6天,衝擊多條供應鏈。2024年,巴拿馬運河陷入開通百年來第二大乾旱,船舶通行受阻,運量大幅減少近四成,不只貨物受到延誤,運輸成本也增加。
遙遠的極地冰川溶解,卻是台灣人近在咫尺的經濟與生存危機
全球經濟正因氣候變遷而進入「天涯若比鄰」的時代。聯合國氣候變遷IPCC AR6 報告科學家、國際冰川與氣候變遷專家William Colgan指出,地球任何地方發生洪澇災害,都會帶出同一個關鍵字:供應鏈中斷。「它可能不會直接影響在地的生產,但是會對供應鏈途中某些地方的業務造成嚴重影響,直接或間接推高企業成本。
台灣因高度依賴國際供應鏈,更容易受到氣候變遷造成的全球性衝擊所影響;同時,台灣還有更多在地衝擊,例如風災和缺水,德國環境組織發表的《氣候風險指數》報告中,台灣在近年就曾位列全球第7名,這不僅是一個警訊,更顯示台灣企業必須高度關注氣候變遷的風險與挑戰,並進一步調整企業韌性,以降低風險並確保競爭力。
除此之外,還有對於島國台灣更迫切的隱憂:海平面上升。
1901-2018年間,全球海平面上升了20公分,且上升速度越來越快,諸多研究推測在未來100~200年間上升數公尺之多。「沒有一個沿海城市已經對數公尺甚至數十公尺的海平面變化,台北和高雄也不例外。」William Colgan指出,極地冰層融化後融入海洋導致海平面上升,改變全球氣候系統,使得大型風暴更頻繁出現。對城市而言,海平面上升直接威脅到基礎設施,高鹽分的海水也會慢慢侵入地下水層,影響民生和產業用水。「這是一種較緩慢的危害,但是處理起來可能非常昂貴。」
最佳永續未來策略,要靠群體協力共好
「我們必須有所準備,無論我們採取什麼行動,無論未來氣候軌跡如何,海平面在未來一段時間都都還會繼續上升。」William Colgan說,好消息是,雖然海平面上升的勢頭無法避免,上升的速度卻有機會透過努力來減緩。
IPCC於2021年發布的第六次評估報告(AR6)中,提出「共享社會經濟路徑」(SSP, 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模擬出不同社會經濟情境下對未來氣候發展的預測,最理想的情境是各國協力改善氣候變遷的永續模式,除了由上而下的政策推動,由下而上的消費者和企業行動也不可或缺。其中,科技將發揮重要作用,「如果沒有大規模的減碳技術,改變將不會發生。」William Colga表示。
日月光攜手產業鏈,用「共好」加速邁向淨零
與IPCC的「共享」概念異曲同工,台灣的產業低碳轉型也正朝向協力共好的方向邁進。繼經濟部推動「以大帶小」政策輔導產業低碳轉型後,今年日月光更攜手封測同業、台灣半導體協會、工業技術研究院、勤業眾信與BSI英國標準協會,成立「企業價值鏈(範疇三)溫室氣體盤查與報告工作小組」,共同制定封測產業專屬的GHG盤查指引,提高企業碳管理的效率,更能強化企業減碳行動的落實能力,帶動半導體產業鏈朝淨零排放的方向邁進。
「日月光持續在推動永續跟淨零的道路上不斷前行,我們和供應商夥伴共同承諾,要在2030達到溫室減量40%、2050做到淨零,日月光自己更要提前身體力行,預計在2030年就能減排58.8%,2040達成淨零。」日月光總經理辦公室暨資訊中心及淨零辦公室副總經理李政傑表示。目前日月光在高雄楠梓產業科學園區有著全世界密度最高的綠建築和綠色工廠,並以「碳權投資、再生能源、低碳運輸、低碳產品及供應鏈議合」五大行動方針展開淨零行動。
此外,日月光控股也持續串聯產業與社會的力量,倡議並推動企業響應《巴黎協定》,例如透過舉辦永續創新競賽來幾發創新能量,透過減碳技術投資與產業合作,邀請更多企業共同關注。日月光的減碳科技也透過攜手產業持續升級,例如面對AI轉型高耗能的挑戰,日月光次攜手美超微及中華系統整合打造的新一代水冷散熱技術資料中心,成功降低 20% 機房能耗。
「我們相信,唯有攜手供應鏈,才能真正實現高效率的碳管理與減碳目標。」李政傑強調:「為了我們自己和下一代,希望在淨零的道路上大家可以一起攜手前行,共同邁向永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