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鄭名翔,曾任蘋果日報編輯、自由時報苗栗駐地及台北市政記者,近10年新聞從業資歷。關注體育、政治經濟與精神心理等議題。

將於5月17日登場的「2025雙北世界壯年運動會」(簡稱以下世壯運),是一場非典型的體育賽會。若以2017世大運標準看待世壯運,恐怕會誤解台灣當代的運動文化意涵,因為世壯運無國家代表隊、也不比拚獎牌名次、更不用扛著「為國爭光」的沉重責任,而是回歸到體育本質,展現超越勝負、自我實現的「運動家精神」舞台。

尤其,來自世界各國、共2.6萬名體育「素人」齊聚台灣,更是透過體育向國際展現台灣躋身先進國家的國力展現,加上即將設立的體育部及正蓬勃發展的體育經濟,台灣的運動想像正在產生質變。

世界壯年運動會是什麼?

世壯運源自北美,風行於全民運動普及的歐、美、澳等地區,歷屆舉辦國家包括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丹麥、義大利、紐西蘭等,原訂於2021年舉行的日本關西世壯運該是亞洲首次舉行,但因新冠疫情延誤,使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舉辦世壯運的國家。

雙北世壯運參賽資格僅限制30歲以上,毋需經選拔、也不須有任何專業資格或賽事積分,人人均可參加。這是台灣最別開生面的國際賽,將有高齡104歲的人瑞仍在羽球場上盡情揮拍,也有可能看到住家附近籃球場上的「傳說級阿伯」跟外國選手鬥牛。

也許比賽過程不會讓觀眾屏氣凝神、興奮激情,但能讓許多人重新省思,找回投入運動、喜愛運動、實現夢想的原始感動。

以往人們的觀賽重點在於「競技」,重視勝負勝於比賽過程。但世壯運回歸體育的本質,為每一位敢於挑戰自己的選手喝采,如同越來越多人著迷的馬拉松,參賽者多半不是為求名次,也非為贏過哪些人,而是挑戰PB(個人最好成績,Personal Best),追求「現在超越過去」。戰勝自我、持續進步與持之以恆,是體育最讓人著迷之處。

能在國際賽場上暫時放下沉重的國族榮耀,回歸參賽者的築夢過程,這象徵著台灣體育文化的轉型:運動不再只是閒暇時的娛樂,更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競賽也非少數體育班精英的責任,每位運動愛好者都能擁有舞台。

世壯運不會看到2017年世大運時,郭婞淳舉起世界紀錄、鄭兆村標槍破亞洲、楊俊瀚在百米賽道上奔出金牌、李智凱在鞍馬完美落地的歷史時刻。但可以重溫「台灣飛人」陳信安再次翱翔籃球場、看見「周董」周思齊攜手高國輝回到棒球場上揮棒,甚至還有雅典奧運奪牌的陳詩園及袁叔琪再次豪邁彎弓,更有機會為親朋好友、街坊鄰居加油喝采。

這是台灣第一次,選手們為自己拚搏的國際賽場。

世大運反映台灣運動產業轉型

世壯運彰顯的是全民運動普及,也反映台灣舉辦國際賽事的能力。2017年世大運興建和平籃球館、網球中心等場館,2025世壯運藉由修繕既有的場館設施,使國內運動硬體建設更符合國際標準。

更重要的是,每次國際賽都需要有常態化的專業團隊,舉凡賽事安排、行銷宣傳、表演活動等,積累一次次的經驗。這批人才將是台灣未來爭取舉辦如亞運等更高規格賽事的重要資產。

雙北世壯運籌備骨幹很大部份是延續2017台北世大運團隊,儘管不能複製貼上同樣的模式,但他們是國內少數具備大型綜合運動賽事籌辦經驗的人力資源。世壯運結束後,台灣短期內並無相關國際賽,這批專業人才只能各自回歸本職,未來這些經驗如何累積傳承、如何能在下次重大賽事時快速招募組建,將是台灣下次向國際展現軟實力的重要關鍵。

世壯運的另一層意義,反映台灣經濟的轉型趨勢。隨著運動人口快速成長,體育經濟已成為顯學。以台北市為例,2017年僅有百餘家合法登記的健身場館,到了2025年已突破440家,成長幅度破300%。

即使歷經疫情衝擊仍迅速復甦,顯示產業的韌性與市場需求,此外還有如運動防護、運動科技、行銷、心理、場館營運、銀髮運動等潛力商機。當體育不再只是狹隘的競技,就會有更多人願意投入相關產業,成為台灣下個世代的綠色經濟。

雙北世壯運不只是賽事,而是象徵著台灣體育文化、城市治理、國際能見度與產業結構的多重轉型,是一場使體育從「勝負」走向「生活」、從「菁英」走向「普及」的重要社會運動。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