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土地,僅全球陸地萬分之二,卻被視為全球最重要也最危險的地方。
台灣在半世紀內,從1970年人均GDP不到400美元,到去年底的3.4萬美元,增加85倍。按照Forbes統計,台灣人均GDP名列全球14名,超越香港、中國、日本、韓國。
究竟為什麼,台灣能從聯合國定義的中低收入國家,變成全球最重要的科技島?
周末,我去參加《造山者—世紀的賭注 A Chip Odyssey》紀錄片首場特映會,終於了解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於人的信念。
誰是「造山者」?
造山者,意思是打造護國群山的一群人,這裡指的是台灣整個半導體產業,不僅是台積電。這個詞非常好懂。
而「世紀的賭注」原本我看這句,沒甚麼感覺。但看完電影這部電影後,更能理解,一路打造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孫運璿、李國鼎、潘文淵、胡定華、史欽泰、張忠謀、曾繁城、蔡明介、楊丁元、林本堅⋯⋯,每一位,都下了人生賭注。
尤其看到張忠謀當年的親筆信寫著:「這是一個賭博」,我心裡一震。
直到影片看到二分之一,我才理解,「賭注」這兩個字的重量。原本我略知片中這些故事,差點產生媒體的傲慢,誤以為,這些書上、報導都有了,我何必再來電影院看一場?
但真的坐下來看,才發現自己的淺薄。重點,並不是知道多少新聞事件,而是能否理解那背後的心情與態度。而且影音敘事,多了當事人的神情語調,就像回到當年現場,甚至翻閱文件,五感體會,都與文字大不同。多位受訪者,甚至在鏡頭前流下眼淚,令人動容。
護國神山群,是一群人的賭注
導演與製作團隊採訪80多位「造山者」,透過當事人現身說法,把當年的指標地點(例如影片中提到的某家早餐店)、書信、文獻、人事時地物,一一還原,才知道這座山有多難造;這世紀的賭注,押得多重。
旺宏總經理盧志遠在電影院映後分享,講了一句話:「我們當時是揹著國旗打出來的,但當時不敢講出來,講出來都覺得羞恥,覺得這怎麼可能。」
原來,是一群人藏在心裡、講出來都覺得羞恥的決心,造了這座群山。
一支半導體紀錄片,卻能讓眾人落淚
這麼硬的題材,竟然能讓現場許多人啜泣起來。影片結束後,導演、製片,半導體大老們在現場分享,觀眾全體鼓掌高達8次。
導演蕭菊貞說:「如果很誠心,妳會跟這個時代共振。」製片蔣顯斌說:「台灣半導體產業是跨世代的集體工程,這部影片向過去致敬、向未來發問,不是拍科技史,是拍一群人的信念。」
如果不是使命感,絕對拍不出這樣的影片,《造山者》不僅為台灣,也為世界了留下珍貴的紀錄。尤其,這部影片在2019至2025年間拍攝,連今年3月台積電魏哲家進白宮與川普見面,都納入素材,緊貼著中美貿易戰最熾熱的5年,此時問世,格外有價值。
向《造山者》團隊致意,非常推薦朋友們包場或進影院支持這部向過去致敬、向未來發問的電影。
責任編輯:陳柏燕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