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於2025年9月23日下午2時50分溢流,洪水及砂石迅速向下沖刷,造成光復市區產生嚴重淹水災情,根據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最新統計有14人死亡、11人失聯。究竟馬太鞍溪堰塞位置在哪?造成哪些災情?民眾有撤離嗎?本文一次整理。

馬太鞍溪堰塞湖在哪裡?影響範圍多大?

馬鞍溪堰塞湖位置。(來源:翻攝自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馬鞍溪堰塞湖基本資料」資料)

  • 位置:花蓮縣萬榮鄉馬太鞍溪上游第118林班地
    • 溢流前壩高:約250公尺
    • 溢流前湖面面積:約137公頃
    • 溢流前蓄水量:8637萬噸(滿水量約9100萬噸)
  • 影響範圍:萬榮鄉、光復鄉、鳳林鎮共列管1837戶(實居人數6843人)。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時間軸

9月23日:

  • 4:00 中央氣象署發現降雨量異常、堰塞湖水位迅速上升。
  • 5:30 中央通知地方政府上午可能溢堤。
  • 6:00 透過細胞廣播、廣播宣傳、電視插播向民眾說明,警消巡邏車在市區提醒避難。
  • 14:50 壩頂溢流。
  • 15:08 首波洪峰抵達馬太鞍溪橋,沖毀橋面。
  • 15:30 馬太鞍溪橋完全沖斷。
  • 16:00 大量泥水直灌光復市區,造成光復鄉淹水災情嚴重,水位高達半層樓。
  • 16:30 第二波湖水溢流,水勢比第一波更大。

30分鐘內,堰塞湖水位從1141公尺降到1127公尺,1540萬噸的水瞬間湧出,約是6000個奧運游泳池的水量。

堰塞湖水位變化。(來源:林業署國有林防災應變及堰塞湖監測系統)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造成多嚴重的災情?

人員傷亡(截至9/26上午7時):

  • 死亡:14人
  • 受傷:68人
  • 失聯:11人

基礎設施毀損:

  • 馬太鞍溪橋(台9線重要橋樑,全長1084公尺)完全沖斷。
  • 9月23日洪水抵達光復市區後,1樓幾乎滅頂。

救援情況如何?

行政院長已於23日指示在災區成立前進協調所,由經濟部次長統合部會資源,協助花蓮縣政府進行救災與復原工作。

今日採逐戶進入家戶確認的方式,由國軍、警察、消防與民間救援人力投入,力拚24日全數聯繫完失聯者。目前災區電力、電信系統已經完全恢復。

馬太鞍溪堰塞湖為什麼會形成?

遠因:2024年4月3日大地震造成土石鬆動。

直接原因:2025年7月25日薇帕颱風豪雨引發馬太鞍溪上游大規模邊坡崩塌,新生堰塞湖。湖面面積約18公頃、壩高約120公尺、蓄水量約1400萬立方公尺。

堰塞湖形成原因。(來源: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惡化過程:2025年7~9月頻繁降雨,水位逐步升高,經歷多次變化。

  • 8月初:完成穩定度評估,被判定為「相對穩定」狀態。
  • 8月12-14日:楊柳颱風期間,蓄水量從2200萬立方公尺快速增加到3667萬立方公。
  • 8月20日:滿水位蓄水量估計已達9100萬立方公尺。
  • 9月21日:專家重新評估,認為潰壩溢淹影響範圍將比先前預估更嚴重。
  • 9月22日:樺加沙颱風來襲前,水位距溢流口僅剩5.44公尺,已達1140.22公尺超過預估警戒水位1139公尺。

壩頂溢流:2025年9月23日樺加沙颱風帶來豪大雨,每小時入流量約120萬噸,使堰塞湖水位在短時間內超越臨界點而溢流。

馬太鞍溪堰塞湖政府預警與撤離措施

監測:

  • 7/26:農業部由衛星影像監測發現堰塞湖,成立應變小組。
  • 8月初:完成穩定度評估。
  • 8/18-8/20:空勤協助壩頂裝設水位計,建立即時監測系統。
  • 8/27:農業部成立專案小組,要求在10月初可能溢流前加速應變準備。

演練:

  • 9/3:東華大學防災團隊製作第一版村里避難疏散圖。
  • 9/16:於光復、萬榮、鳳林警戒區執行細胞廣播(CBS)測試警訊演練。
  • 9/19:專家重新評估災害情境。
  • 9/20:東華大學防災團隊更新第二版避難疏散圖。

預防性撤離及預警:

  • 8/12-8/14:楊柳颱風期間撤離259戶697人。
  • 9/22:樺加沙颱風前大規模撤離6843人、封閉台9線231K+650至台9線232K+810。

馬太鞍溪堰塞湖即時影像監測

馬太鞍溪堰塞湖未來風險

儘管9月23日的溢流已釋放大量蓄水,但因堰塞湖的土石壩體仍存在,仍有再次溢流的可能。

專家評估指出,該堰塞湖地處偏遠,壩體由鬆動土石構成,結構不穩定,加上工程規模龐大,降挖、爆破、虹吸等壩頂工程均不可行,貿然施工恐引發更大規模的土石崩塌甚至瞬間潰堤。因此,需透過清淤、防沙工程,以及加強預警系統、疏散機制,與自然風險共存。

核稿編輯:陳虹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