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向來是「問候的第二個春節」。在月圓人團圓的時刻,人們除了端出月餅、柚子與糕點,近年來,桌上多了一抹深邃酒紅或琥珀金的身影——洋酒禮盒,悄悄成為新的送禮選項。
為什麼是酒?一方面,酒比糕點更能久放,不必擔心保存期限。另一方面,開瓶時的「儀式感」與共享的氛圍,也讓酒不只是飲品,而是一種關係的象徵。比起吃完就消失的月餅,酒瓶在客廳的存在感、舉杯時的凝視,往往更能延續記憶。
三十多年來深耕市場的橡木桶洋酒,今年便觀察到這股趨勢。他們規劃的中秋禮盒,不再只是「價位段的選擇」,而是反映了人們在送禮文化上的分層需求,針對不同需求,提出不同需求以滿足消費者想表達的心意。
有趣的是,今年禮盒中還融入了更多「故事性」與「藝術性」。例如澳洲名莊 Wirra Wirra 把「Serious Fun」的精神釀進酒裡;波爾多名莊 Mouton Cadet 與藝術家合作,把酒瓶化為收藏級紙雕作品。這不只是送酒,更是送上一個能談論的話題。
對威士忌愛好者來說,帶年份的單一麥芽,如「都明多PX雪莉桶2020」,則有著更深層的紀念意義——可能是某人出生年份,也可能是一段重要記憶的標誌。這樣的酒,往往一喝就是故事。
在景氣不明的年代,送禮反而更講究「心意的分量」。橡木桶總經理袁德珮就說,中秋是台灣僅次於春節的送禮旺季,而「得體而貼心的禮品」,才是維繫情感的關鍵。今年他們甚至開放門市延長營業,讓忙碌的客人能在深夜也找到適合的禮物。
中秋夜,月亮是一樣的,但桌上的禮,卻在變。或許這正是送禮文化的趣味之處:從糕點到酒禮,形式改變了,卻依舊是人們表達心意、連結彼此的方式。
(禁止酒駕,未成年請勿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