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詐騙手法日益猖獗,台灣每人每年平均遭遇149次詐騙,相當於每3天就有一次詐騙威脅,在AI深偽技術助長下,詐騙集團運用更精密手法進行犯罪,凸顯建構健全數位信任環境的急迫性,台灣數位信任協會舉辦「2025數位信任論壇」,首度發表「數位信任產業地圖」,匯集產官學研專家為台灣數位經濟發展提出行動方案,共同對抗數位時代的信任危機。

台灣數位信任協會理事長詹婷怡指出,隨著數位科技快速發展,技術含量越高被濫用風險越高,資料價值越高被竊取可能性也越高。她強調,科技應用要真正帶來社會福祉,關鍵在於「信任」,唯有信任環境建構完善,網路社會與數位經濟才能穩健發展。這也是台灣數位信任協會成立的宗旨與目標。

跨領域合作讓民眾使用數位服務更安心

台灣數位信任協會舉辦「2025數位信任論壇」,產官學研專家齊聚,聚焦數位時代的資安挑戰。


數位發展部主任秘書胡貝蒂致詞時表示,數發部三年來推動多項數位信任措施,包括電子簽章法修法、隱私強化技術導入,以及要求7個A級機關導入零信任機制。「111簡訊」系統開通後,已有600個機關透過此平台發送超過一億則訊息,顯示正確溝通管道的重要性。

在第三方支付管理方面,胡貝蒂透露經過企業徵信及負責人查證後,目前平台上僅有34家合規業者,大幅提升透明度,數位部也與Line合作推出政府部門認證機制,透過藍盾標章讓民眾辨識真實公務人員身分,防範仿冒詐騙。

胡貝蒂強調,數位信任機制與政策設計對數位社會發展至關重要,期盼透過跨領域合作讓民眾使用數位服務更安心,支持整體數位經濟發展。

金融數位信任需跨業合作

金管會資訊服務處處長 林裕泰


金管會資訊服務處處長林裕泰表示,金融業與信任密不可分,民眾願意將現金存入銀行換取數字或存摺,特別在數位存款時代,僅憑數字就代表個人財產,充分展現對金融機構的信任。

林裕泰指出,進入數位化時代,金融信任必須轉變為數位信任,金融業為高度競爭產業,會積極採用數位技術,但數位信任建構比傳統信任更複雜,當前金融業面臨多重挑戰,威脅性更甚以往,需要各方合作,他呼應論壇發布的數位信任產業地圖主題,認為數位信任涉及各行各業,需要客戶、供應商及第三方服務資源通力合作,才能完整建構金融業數位服務體系。

首份數位信任產業地圖問世

安永諮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經理 曾韵


安永諮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經理曾韵發表台灣首份「數位信任產業地圖」,指出生成式AI時代帶來新的詐騙威脅,根據國外研究顯示,72%台灣人曾遭遇詐騙,平均每人每年遭遇149次詐騙,相當於每3天就有一次。

曾韵分析生成式AI造成的四大新興詐騙趨勢:一是深偽技術(Deepfake)進化,香港曾有企業因AI偽造高層聲音影像損失超過8億元新台幣;二是網路釣魚進化,AI能製造更逼真的假訊息;三是惡意GPT工具氾濫,駭客利用無過濾機制的AI工具協助犯罪;四是AI暗黑工具興起,專門協助不法份子生成惡意程式和詐騙郵件。

關於產業地圖架構,曾韵說明協會參考國際Cybersecurity、MAD及Digital Trust Market Size Report,將數位信任產業劃分為三大層次:產業應用層(Application)、科技技術層(Technology)及顧問層(Consulting)。

產業應用層進一步細分為產業(Industry)、資安(Cybersecurity)、反詐騙(Anti Scam)、身分識別(Identity)四大類,曾韵表示,產業地圖架構將隨產業需求及成熟度逐步完整並適時調整,期望建立完整數位信任生態系,促進技術合作與市場開拓。

此地圖不僅完善產業健全發展,更能提供政府決策參考,驅動更適切的政策與資源投入,強化數位信任基礎建設,同時協助產業夥伴與國際標準對接,提升全球競爭力。目前已有60多家業者登錄,地圖將持續更新開放登錄。

數位身分驗證成國際趨勢

除了盤點國內產業實力,論壇更著眼於全球趨勢,會中揭示了國際數位信任架構數位身分與數位皮夾發展的最新動態。

台灣數位信任協會顧問 黃彥霖


台灣數位信任協會黃彥霖顧問指出:「觀察近期全球數位身分的發展,一個清晰的趨勢已經浮現:世界正從過去由平台或政府主導的模式,轉向以使用者為核心的身分主權時代。國際間,對於建立一套『以人為本、跨境互通』的信任標準,已形成前所未有的共識,數位皮夾正是實現此願景的關鍵載體。這為台灣規劃未來的信任路徑,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參照。我們必須積極對接這套正在成形的次世代網路信任標準,這是未來全球數位經濟的基石,確保台灣的數位公民與產業都能暢行其中。」

國際大廠如Google Wallet推出虛擬護照卡服務,讓用戶在不洩露個人資料情況下完成年齡驗證,顯示全球對此議題的重視,他強調,台灣、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正朝向重視數位人權的方向發展,與中國路徑漸趨不同。數位身分驗證將在未來3到5年成為關鍵發展領域,台灣應把握機會建構自主的數位信任生態系。

Gogolook提出ASOC概念 建構防詐營運新架構對抗AI詐騙

Gogolook Watchmen產品負責人 傅郁玲


Gogolook旗下Watchmen產品負責人傅郁玲指出,企業面臨冒名詐騙時需動用6個部門處理,造成巨大隱形成本,根據資安統計,網路威脅中詐騙占比從2020年的30%激增至2024年的90%,主因是數位轉型普及與AI技術濫用。

傅郁玲分析詐騙集團已產業化經營,運用AI自動生成釣魚郵件、仿冒網站和廣告,形成「養豬場」式精細分工。美國冒名詐騙損失超過20億美元。

Gogolook提出「防詐營運中心」(ASOC)概念,有別於傳統資安營運中心(SOC)專注內部防護,ASOC主攻企業外部網際網路上的冒名威脅。ASOC運作分四階段:偵測與蒐集、調查與驗證、反制與阻斷、學習與優化,強調主動出擊和生態系協作。

在應用場景上,傅郁玲舉例品牌冒名偵測系統每日掃描超過萬筆廣告,準確率達95%以上。投資詐騙廣告雖從70%降至24%,但詐騙手法更多元化,包裝成球類投資、命理占卜等形式。她強調面對AI詐騙需「用AI對抗AI」,建立完整防詐生態系,透過跨業合作共同防範數位威脅。

從被動防守到主動出擊,台灣數位信任進入新時代

台灣數位信任發展正從過去各自為政的被動防守,轉向跨界協作的主動出擊新模式,透過首份產業地圖的發布,業者不再孤軍作戰,而是形成有機的防護網絡。面對AI驅動的詐騙威脅,台灣選擇以技術創新與生態系合作回應,展現從「追著跑」到「超前部署」的戰略轉變,為全球數位信任治理提供新的解決方案典範。

| PANEL精華 | 實踐數位信任與防詐社會影響力:跨域共築可信任的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