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台疫苗接種意願普遍偏低的情況下,臺南市的疫苗接種成果表現優異。今年疾病管制署舉辦的「防疫業務考評暨績優計畫頒獎典禮」中,一舉拿下四項大獎,其中 COVID-19 JN.1 疫苗接種率在「6 個月以上民眾」與「65 歲以上長者」兩大族群中雙雙奪冠,展現市府團隊在公共衛生治理上的執行力與決策力。
從疫苗接種率的後段班躍升為雙冠王,其實是一場觀念與行政體系的雙重改革。「許多人以為,打過疫苗就可以不用再打了。」臺南市政府衛生局局長李翠鳳指出,疫苗接種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在於多數人對疫苗保護力的理解存在誤區。隨著病毒不斷變異,即使已經打過疫苗,也應該適時接種追加劑。但是這樣的資訊落差,甚至有些醫師也忽略了。
市府總動員跨局處支援防疫作戰
一年多前,李翠鳳就任局長後,便深入研究接種率偏低的原因。找到原因後,除了強化基層醫護的衛教能力,也透過完善的宣導方式和實務配套,逐步建立正確的疫苗施打觀念。市府更將疫苗接種列為全市優先任務,不僅由衛生局統籌整合內部流程,更獲得市長親自支持與推動,將疫苗政策納入市政例會、動員各局處共同配合,好比環保局透過垃圾車進行語音宣導,以及在市府和市議會設立接種站等。
除了「許多長輩覺得打了很多劑,認為不需要再接種」的錯誤認知之外,覺得「太麻煩,不便利」是另一個重要因素!李翠鳳一語道出癥結點。為了讓施打疫苗變得更便利、更人性化,臺南市政府衛生局推動「台南打疫苗」預約平台,方便民眾依自己的時間,彈性選擇接種地點;另外就是採取「分群分眾」策略,找出適合每一類族群的接種方式,提高接種率。例如:針對高齡者區分為社區和長照機構兩大類,而行動不便的長者,還另有居家接種服務。此外,也在校園、工業區以及與企業合作設立接種站,讓不同族群都能找到對自己最方便的接種方式。
衛生局的同仁也曾經在市場、車站與廟口等人潮眾多的場所設站,讓民眾「隨到隨打」,提升了整體的便利性與疫苗覆蓋率,這些措施都是讓台南市的疫苗接種率持續增長的重要因素。「第一線的醫療人員先保護自己,才能守護民眾的健康。」在基層醫療網絡方面,臺南市政府衛生局讓醫護人員掌握最新的疫苗資訊,並且率先完成接種。這群醫護人員與民眾接觸的過程中,透過專業的宣導,同樣成功地讓接種率向上攀升。
公私協作平台傳遞健康衛教觀念
今年農曆年過後,民眾掀起一股施打流感疫苗熱潮,突如其來的需求瞬間拉高,一度面臨疫苗供應吃緊的問題。當時,台灣東洋藥品公益捐贈1千劑佐劑流感疫苗,彷彿一場及時雨。「民間企業願意出錢出力參與公共衛生事務,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李翠鳳得知企業捐贈意願後,臺南市政府衛生局即刻啟動協調醫師公會,快速媒合診所協助施打,這份資源的即時挹注,不僅解決當下難題,也守護了市民的健康。
臺南市政府衛生局樂見企業善盡社會責任,並十分歡迎民間企業共同投入公共衛生推廣。當台灣感染症醫學會與台灣東洋主動提出,透過醫師巡迴衛教方式推廣疫苗接種知識與預防觀念的公益合作構想,並邀請台南市作為示範城市時,市府衛生局立即表達支持並同意合作。目前已結合「行動醫院」衛教開放平台,陸續規劃「成人疫苗面面觀」、「長輩肌力體驗」等主題講座,由專業醫師親自帶領,持續強化民眾健康意識與疫苗知識。
由點擴散成面形成社區防護網
面對5、6月COVID-19疫情升溫,臺南市同步啟動對基層診所的獎勵機制,提高參與率與接種動能。並搭配推出「疫苗接種抽獎活動」,創造額外的行動誘因。「打完疫苗就能上網登記抽獎,這是一種小驚喜。」李翠鳳說,獎勵只是一種輔助工具,卻往往能催化家庭式連鎖反應。因為一個家庭中有人率先接種後,便容易帶動其他成員同步響應,進而由點擴散成面,形成整體社區的防護網。
「我們最終的目標,就是以家庭為單位守住健康的防線。」她強調,當每個家庭都具備基本的疫苗防護,就能有效降低疫情擴散風險,讓社區更加有韌性。在這場橫跨制度、觀念與資源的疫苗行動中,李翠鳳始終扮演著關鍵的推手與橋樑。「如果沒有團隊,單靠我一人的力量,什麼事都做不成。」李翠鳳將防疫成果,歸功於每一位用心投入的同仁。
投入公共衛生領域超過30年,李翠鳳始終抱持「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初心。她經常主動詢問同仁:「來上班快不快樂?有沒有覺得幸福?」不論身在哪個單位擔任主管,她都希望同仁能在工作中找到價值與成就感。這樣的領導哲學,不僅造就了接種政策的推進,更凝聚了團隊向心力,也贏得市民的信任。她認為,制度可以複製,政策可以傳承,但一個有韌性的組織文化與信念,才是公部門面對未來挑戰時最堅實的後盾。而這,也或許是她任內最希望留下的具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