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投巨頭Andreessen Horowitz(a16z)近日與金融科技公司Mercury合作發布了首份《AI支出報告》,分析Mercury資料庫中超過20萬客戶的支出數據,列出了新創公司支出最高的50家AI原生應用層公司。
究竟新創公司都在買哪些AI工具?以下是5個最關鍵的趨勢:
註:本次報告數據聚焦於企業在實際AI應用軟體層的支出。因此排除主要販售雲端服務(如Azure)或GPU基礎設施(如Coreweave)的公司。另外,所有對Google的支出,皆將其雲端服務(Google Cloud)與Gemini模型的費用合併計算。
趨勢1:人人都要的「萬用助理」最燒錢
報告指出,新創願意花費最多的是在「橫向通用型」應用上,即不分職能、全公司都能用的工具,這類型的公司在排名前50的所有熱門AI產品中佔據了60%。
其中,通用大型語言模型(LLM)如OpenAI(第一名)和Anthropic(第二名)支出遙遙領先,為支出榜上前2名,凸顯出新創公司最優先投資的就是最基礎、最萬用的AI工具。
類似的工具還有Perplexity(第12名)和Merlin AI(第30名),顯示通用AI工具的競爭格局尚未定型,沒有一家完全獨大,使用者可能會根據需求在不同模型之間切換。
趨勢2:vibe coding強勢崛起,企業支出偏好「企業級」解決方案
橫向應用程式除了通用LLM外,緊追在後的是vibe coding應用,包括Replit(第三名)、Cursor(第六名)、Lovable(第18名)和Emergent(第48名)等公司皆榜上有名。
其中,Replit憑藉自動化代理(Agent)功能,能將自然語言提示轉化為可運作的應用程式和網站,讓其年經常性收入(ARR)從280萬美元猛增至超過1.5億美元(約為新台幣45億元)。
然而,研究人員發現,雖然Lovable在一般消費者中的流量更高,但新創公司在Replit上的支出卻是Lovable的15倍。
a16z分析師推測,這種支出差異來自產品定位:Lovable專注於快速生成使用者介面(UI)等前端設計,而Replit則「超越了前端設計,支援開發企業級、功能完整的應用程式、代理與自動化流程」。表示新創公司願意為具備完整、企業級功能的AI服務付出更高的費用。
趨勢3:設計不再是專家專利,全民創作時代來臨
此外,「創意工具」也成為名單上數量最多的單一類別,共有10家上榜,從萬用Freepik(第四名),到文字轉語音的ElevenLabs(第五名),以及Canva(第17名)、Midjourney(第28名)等圖像影片工具,都讓設計與內容創作不再只屬於行銷或設計部門。
另一個重要的橫向應用是「會議支援工具」,像是Fyxer、Otter AI、HappyScribe和Read AI等會議記錄和筆記工具,能自動記錄、摘要會議內容,有效的將員工從枯燥的行政工作解放出來。
趨勢4:AI開始逐漸取代員工,而非只是輔助
在針對特定職能的「垂直型應用」則佔了40%,主要集中在銷售、人才招募和客戶服務3大領域。
a16z觀察到一個有趣現象:AI正在把傳統的服務公司或顧問公司,轉變成AI時代的軟體公司。舉例來說,AI律師事務所新創公司Crosby Legal可快速審查法律合約,取代過去傳統法律顧問開會討論的流程。
雖然目前多數垂直工具仍是「副駕駛」(copilot)模式,輔助人類員工,但隨著技術成熟,像Crosby Legal這類可以完成端到端工作流程的「AI代理」將會越來越多,最終可能取代整個人力團隊。
趨勢5:好用的個人軟體,很快就會進公司
最後,報告強調了AI應用程式的另一個重要趨勢:消費與企業界線的模糊化。許多原本受個人喜愛的CapCut、Canva等消費級工具,正因其「愉悅的使用體驗」,被員工帶入工作場所,加速企業採用。
a16z認為,這種雙重市場的潛力,正促使這些公司加速「專業化」,提早建立企業銷售和支援團隊,以快速抓住企業收入。a16z預計,這個領域變化速度驚人,現在的「老牌公司」可能只是12個月前的熱門,明年榜單很可能又是全新面貌。
*本文出自《數位時代》,原文標題:AI工具50強出爐!新創最愛OpenAI,這款「Vibe coding應用」狂吸45億營收躍升最大黑馬
延伸閱讀:
ChatGPT正式開放第三方App:Spotify、Canva首波進駐,未來可望透過AI「叫Uber」
Notion AI教學|免費版、Plus版、商業版、企業版差在哪?Notion AI會議記錄怎麼用?一表看懂
責任編輯:陳芊吟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