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業務喬·吉拉德(Joe Girard)雖然不是一家公司,但我們最喜歡以他為例來說明貼近顧客的主題。

業務冠軍的成功祕訣

連續11年來,他每年銷售的新車和貨車數量無人能及。一般來說,喬每年銷售的車輛數量是第二名的兩倍多。他在說明自己的成功祕訣時表示:「我每個月寄出去的卡片超過1萬3000張。」

為什麼以喬作為開場?因為他的銷售祕訣,也是IBM和其他卓越企業的祕訣。那就是服務,服務至上,尤其是售後服務

喬指出:「我做了一件很多業務沒有做的事,那就是相信真正的銷售是在銷售之後,而非銷售之前。」

顧客只要跟喬買車,就會忘不了他;他也不會讓顧客忘掉他!一年到頭,他們每個月都會收到他的來信,裝在普通信封裡,大小或顏色每次都不一樣。

乍聽之下,喬的1萬3000張賀卡似乎只是另一種銷售噱頭。但和卓越企業一樣,喬是出自內心的在乎

喬對每位顧客都由衷表示關心,他不從統計角度看待問題,更強調他的銷售是「一次一個,直接面對面,推心置腹」。他說:「顧客不是阻礙或討厭的傢伙。他們是我的衣食父母。」

IBM的極致服務文化

和喬·吉拉德一樣,IBM對於自己的服務理念也相當執著。在大多數公司裡,「助理」通常是提公事包、送文件、幫忙跑腿的職員;但在IBM並非如此,有些最優秀的業務人員被遴選為高階主管的助理。

擔任這個職務,整整3年只做一件事,那就是24小時內回應每位顧客的投訴。

在亞特蘭大Lanier資料處理公司的一位主管,指著IBM的大型電腦說:「我記得上次遇到問題時,他們在幾小時內就從各地趕來。他們找來約8位專家解決我們的問題,其中至少4位來自歐洲,1位來自加拿大,1位從拉丁美洲趕來。」

IBM在服務方面的故事中令人不寒而慄的地方在於,他們的表現似乎毫無破綻。我們最近一週內與下列幾人接觸:

  1. 在紐約飛往舊金山的班機,隔壁座位是在奧克蘭IBM擔任業務的25歲年輕人。
  2. 與一位具有IBM背景的AT&T資深主管交談。
  3. 與一位曾擔任IBM製造部門主管的美瑞思主管交談。
  4. 與一位醫院管理人員討論IBM 的業務決策。
  5. 在課堂上與一位年輕的前IBM業務交談。

他們的外貌各不相同,從迷人的年輕黑人女性到頭髮花白的50歲長者,但談吐卻很相似。這些人都同意IBM確實有些問題,軟體或品質,但大家也都認同,IBM的服務和可靠性無人可比。他們一致認為IBM真的很重視服務。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我們的辦公室位於美國銀行世界總部的48樓,所以接觸過許多美國銀行的高階主管。有位朋友負責世界銀行的業務,他告訴我們,剛開始他真正的主要目標只有一個,就是讓銀行不再完全依賴IBM。

「例如,改用Amdahl的產品,」他繼續說:「我接手大概4週左右吧,一早走進辦公室,看到桌上有一大疊名為『80年代系統需求』的提案。我看了一眼,是IBM客戶經理拿來的。我不想要,打了通電話給他,問:『把這送來給我到底要幹什麼?』他的回答很直接:『這就是我們控制顧客的方式!』」

羅傑斯(Buck Rodgers)表示,提供顧客的每個建議都應該「從顧客角度來看是物超所值的」。(編按:巴克·羅傑斯為IBM的前行銷副總裁)

羅傑斯表示IBM是「以顧客和市場為導向,而非以技術為導向」。他說,希望業務人員「表現得好像他們是拿顧客的工資單」,並談到要讓「顧客可以使用IBM的所有資源」。

最後,他指出「拿到訂單是最簡單的一步;售後服務才是最重要的。」他還補充,IBM維持規模較小的業務單位(最多100人),這樣「我們比較容易做生意。」他總結表示:「我們必須經常與顧客保持聯繫。」

如何從上到下貫徹顧客導向?

為確保與顧客保持聯繫,IBM每月都會進行內外部顧客滿意度調查。調查結果對於獎勵性報酬的發放影響很大,特別是資深管理人員。每隔90天進行一次員工態度調查,並且密切關注員工對於維繫顧客服務的方式有何看法。

IBM總公司主管仍然經常拜訪顧客。我們最近在紐約遇到一位資深財務主管,他不但親自拜訪顧客,並堅持要求所有團隊成員也這樣做:「如果不了解顧客,怎麼能設計應收款政策呢?」

董事長約翰·歐帕爾(John Opel)強調這一點:「你必須記住是誰埋單。無論你的主要專業是財務還是製造,都必須了解和體驗銷售業務的激動人心之處,那是你真正看到事情發生的地方。」(編按:約翰·歐帕爾為IBM公司1974年~1985年的董事長)

*本文摘自樂金文化《追求卓越

書籍簡介

《追求卓越:長銷40年,管理超級大師畢德士扛鼎之作,巴菲特盛讚的企業管理經典》

作者:湯姆·畢德士(Thomas J. Peters)、羅勃·華特曼(Robert H. Waterman Jr.)
譯者:陳珮榆
出版社:樂金文化
出版日期:2025/02/07

作者簡介

湯姆·畢德士(Thomas J. Peters)

《財星》和《經濟學人》譽為「管理超級大師」(uber-guru of business),《洛杉磯時報》讚譽「後現代企業之父」(the father of the post-modern corporation)。

出生於1942年,康乃爾大學工程學士及碩士,史丹佛大學企管碩士及博士。

1974年至1981年任職於麥肯錫顧問公司,1982年與華特曼合著《追求卓越》一書,榮登《紐約時報》非文學類排行榜長達兩年半,全球熱銷超過1000萬冊。

資深財經記者暨商管作家達夫.麥當諾在其暢銷作品:《你所不知道的麥肯錫》(The Firm)中,描述畢德士為麥肯錫有史以來最著名的顧問,不僅對公司影響巨大,更幫助提升公司形象,將麥肯錫重塑為一群思想家。

2017年11月,他榮獲「全球50大管理思想家」(Thinkers50)終身成就獎。

他曾與企管顧問南希.奧斯汀(Nancy Austin) 合著《追求卓越的熱情》(A Passion for Excellence),另著有《亂中求勝》(Thriving on Chaos)、《解放型管理》(Liberation Management)等書。

羅勃.華特曼(Robert H. Waterman Jr.)

科羅拉多礦業大學工程學士及史丹福大學企管碩士。在麥肯錫顧問公司服務二十多年。

著有《企業更新的力量》(The Renewal Factor)、《企業變革的力量》(Adhocracy)與《美式管理哪裡做對了?》(What America Does Right)等暢銷書。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